俞漒

建筑:楔入与永恒——胡耀邦纪念馆设计实践

俞漒 2015-09-10 发布   来源:在库言库  浏览次数:128

“  [摘要] 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系统策略以侵蚀本来的空间导向作用,把一系列展厅连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环,各展厅既相互串联又 ”
 [摘要] 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系统策略以侵蚀本来的空间导向作用,把一系列展厅连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环,各展厅既相互串联又各自独立,象自然界周而复始的永恒规律,你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然后每完成一次参观都完成一次时间和空间上的“轮回”。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曲径、不同主题和时间背景下的展品、可以感受的四季轮回。观展的流线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线,展览的顺序取决于访者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关健词] 限制 矛盾 环状观展流线 序列 场所精神 传统风格

        “穿过密密的橄榄林,踩踏着山路上的石阶,我们缓缓向山腰走去。卫城建筑依山而建,没有轴线,也不讲对称,一切依朝圣线路的视觉效果而设计。那么,不妨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以前,参加一次朝圣者的队伍吧!

        早晨,天气阴沉沉的,空气中夹带着海洋的咸湿气息。尽管如此,卫城西北的广场上仍是一片喧哗,挤满了朝圣的人群。老者披着长袍,乐师拨弄着琴弦,俊俏的少女头带花冠,年轻小伙生气勃勃,裸露着健美的臂膀。人们在这里集合,然后手拈鲜花,头顶陶罐,绕过卫城东北,来到了西南角那块平缓的山坡。在这里,人们稍事歇息,便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右边,是一堵巨大的石壁,壁上挂满希波战争中的战利品。举头仰望,是精巧的胜利女神庙,庙中供奉着无翼的雅典娜神像。转过墙角,眼前豁然开朗,由两组大理石圆柱构成的山门居高临下,巍然挺立。攀上台阶,走进山门,迎面是一尊高大的雅典娜铜像,只见她一身戎装,手持长矛,矛尖闪闪发光——据说这是菲迪亚斯用虏获的波斯兵器铸造的。从铜像前走过,右边是雄伟的帕提农神庙,左边是伊瑞克提翁神庙,门廊上的少女雕像亭亭玉立,含笑注视着行进的队伍。祭祀的人群集中在帕提农神庙东边,在露天祭坛上点火,向帕特农神庙中那尊以黄金、象牙和宝石雕塑的雅典娜神像致谢。此刻,乌云逐渐消散,绚烂的阳光投射而下,人们宰杀牺牲,奉献祭祀,载歌载舞,笑逐颜开,就连雅典娜和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也醉醺醺地蹒跚在云端之上,尽情享用这丰盛的飨宴…… ”

        我们曾经多少次为这样一个序列场景而感动得痛哭流涕,我们也不只一次用我们想象的翅膀去感知和触摸它的灵魂,胡耀邦同志纪念馆的设计任务有机会让我们再一次更深的去体会那样的一个过程。

        背景:人文限制
        为纪念辞世的原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九十周年华诞,他的家乡人民——湖南省浏阳市及中和镇政府拟在其故居周围兴建“胡耀邦同志纪念公园”。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公园作了整体规划,在规划中设计有被赋予了志向高洁、坚贞不屈品质的“梅园”;有突出宁静、严肃纪念氛围的耀邦纪念广场及塑像;还有原胡耀邦同志读书的桃树书屋和焚字亭的重建和一座陈列遗物资料的纪念馆。

        我们非常荣幸地被邀请与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合作参加了纪念馆部分的单体方案设计投标并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工作。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作纪念馆的单体设计,还包括通过景观和道路修建(车道、台阶、残疾人坡道)的配合设计使纪念馆与规划的参观主线相联结。

        恰逢由上海现代建筑集团设计的“邓小平同志纪念馆”刚刚建成开馆,投资方对这一既富含川东民居风味,又带有现代建筑语言的房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固执的地认为“胡耀邦同志纪念馆”的设计也应该是具有传统民居的元素,带有浓厚地方建筑的特色,并通过提炼现代建筑特点使之相互融合的设计,用流行的建筑词汇说就是要把地域的和时代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融合起来。

        线索:环境印象
        胡耀邦同志的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和镇东南距镇区不足一公里的山谷中。故居位于山坡上,潺潺的敏溪河水从坡下的山谷中蜿蜒流过,一条砂石路从中和镇沿山谷通向小河上游的村庄。谷中植被繁茂,树木郁郁葱葱,形状不一、散乱不均的稻田生机盎然,自然景观极其优美。在绿树掩映的苍翠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胡耀邦同志的故居,那是一座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结构,黄土夯实墙体,院落朴素而清静,既没有圣地般的庄严也没有旅游景点的繁嚣……它朴素得有些简陋,但很自然。纪念馆的用地则位于离故居不远,东南面隔即将重建的桃树书屋与之遥相对望的山坳里,居高临下,更有竹林掩映,是建纪念馆的最佳选址,实际建馆用地约3200 m2 左右,略显狭小了一些。

        策略:矛盾介入
        设计初期,有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如果仅仅是按照传统的展览馆功能简单组织平面,再按投资方的意图简化传统民居,结合现代建筑手法设计立面,最后在适合的位置人为的加入一个象征丰碑的构筑物作为整个建筑群的至高点。这样的产品容易让业主欣然接受,并能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赞誉。但我们决意放弃这简单的“拿来主义”转而从项目本存的多重矛盾关系着手,希望寻找一种简洁精确的纪念手段,并始终坚信只有从多重复杂矛盾关系中挣扎崛起的结果才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永恒的丰碑。

        纪念馆与故居间的矛盾关系
        故居是一个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历史建筑和它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山谷中特有自然景观结构必须被清晰的定义并加以保护和延续;而纪念馆将会是另一个状态,它以怎样的姿态与故居“ 共处”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在这里“故居”是整个纪念公园的中心,是胡耀邦同志真正的“家”,我们必须足够地尊重这座建筑原有的气氛,并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它。而纪念馆仅仅是把人们带进对胡耀邦同志深切缅怀的思绪中,引导人们回“家”的一条纽带,它强不得也弱不得,强了有抢风头之嫌,弱了又失去它自身的意义,“不卑不亢”是关键。纪念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比故居要高,参观路线又在故居的前面,如果我们像邓小平纪念馆一样仍把它设计成带传统民居符号的家的感觉,势必会形成两个“家”,这样一味的相似,使新建筑失去了纪念的精神,更使原有的建筑失去它的历史意义。

        所以,我们的建筑应该更具纪念和时代的特性,与故居的形态拉开距离,更希望通过刺激这种新与旧的冲突碰撞赋予故居另一种新的生命,以勾起人们对胡耀邦同志的深切缅怀。而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故居”本身就应该作为纪念馆最大、最珍贵的藏品而被充分地重视和利用。

        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这一组矛盾关系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讨论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认为“建筑之力必须适应于自然之力,建筑的目的永远是创造一种能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之中共生的环境。” 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建筑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用我们的建筑去赋予自然更抽象的意义,只有把周围优美的环境要素从自然界中吸取并引入我们建筑内部时才具有意义。让建筑与自然在对峙中彼此保持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张力关系。

        纯粹的几何学空间的建立正是人类意志的印记,是与自然相对立的理性特征。用建筑人工之力揭示潜在的自然之力正是这种张力的现实表现。我们一方面充分尊重地形地貌,根据等高线方向,楔入一个“L”型半围合的新建筑,并与不远处故居的半围合式小院共同围合起一个带有隐藏边界的纪念性场所;另一方面通过一条强而有力的空间轴线与故居拾级而上的院门入口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新的建筑参照自然地形树立起这个建筑的特征,并作为现代的象征以其历史的参照性和时空的关联性促使它和故居间相互寻求着一种历史和文脉间的对话。

        在这里建筑不是吸引人的关键,它不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我们借用建筑墙面的围合和人工自然环境的渗透营造空间,更为主要的是营造作为空间基础的一个场所,一种带有纪念意义的,同时让人身处此地就会油然而生诗一般感动的场所精神。建筑体量的局部架空,自然光线、风的引入、人造水面的空间延伸,让房子因此可以被渗透。室内室外是不分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场所,用地的狭碍也因此被忽略,纪念馆成为山与田,林与水的中介。

        建造行为与主人公自身愿望的矛盾
        建造胡耀邦同志纪念公园这一事件本身是政府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是广大群众的愿望,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我们知道,胡耀邦同志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坚持不同意为他修复濒临倒塌的故居,像这样一位一世清廉,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如果在世的话是决不会同意为他建造纪念公园的。那么既然要建,就必须建一座能真正体现他人格和品质的建筑。

        追寻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宏才大略,一身正气,胸怀坦荡;作为新中国三任党书记他有务实亲民、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如何用建筑语言将这样杰出的“生命”带入“场所”中来呢?大气简洁的体量,朴素庄重有亲和力的色彩材料,以及作为特定人物纪念场所的赋予了特定场所精神的环境空间序列是我们作出的选择,并希望以这样的感觉来诠释我们对主人公的理解。

        纪念馆参观顺序的内在矛盾
        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纪念馆设计特别是小型纪念馆的陈列室的流线组织应该路线简洁,出入口明确,防止逆行和阻塞。可是我们在仔细研究流线顺序的时候却陷入另一场激烈的矛盾讨论中。作为一位特定时期的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的一生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的无数艰难和坎坷。我们展览顺序是应该从他的童年一直追溯到辞世还是应该从他作总书记倒叙至他在桃树书屋念书的经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胡耀邦同志了解程度的不同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每个人总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系统的策略以侵蚀本来的空间导向作用,把一系列展厅连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环,各展厅既相互串联又各自独立,象自然界周而复始的永恒规律,你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然后每完成一次参观就完成一次时间和空间上的“轮回”。观展的流线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线,展览的顺序取决于访者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曲径、不同主题和时间背景下的展览、可以感受的四季轮回,(从穿插在展厅间的天井引入的光线和植物的状态可以感受外界的自然环境)以及偶遇的那似曾相识的含泪眼神……都被最大限度的叠加、重合、渗透,而这些正契合了胡耀邦同志作为农民、军人和杰出政治家的一生的精彩和诗意,并以此来达到对胡耀邦同志的真正了解积累的厚度。展厅和展厅之间不再是僵硬功能的组合,对胡耀邦同志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片断的粘合,观展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轮回。

        手段:序列场所
        按照总体规划从跨过小桥到纪念馆用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和二十一米的地势高差,按功能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条上山的车行辅道和一条登山的俑道,并配合有残疾人坡道。这样的长度和距离正可以被利用作为进入纪念馆的铺垫,以一条雅典卫城似的“朝圣的石阶” ,让人的心态亦随之变得沉静和安宁,情绪的纯粹和净化使人更能容易感悟和理解。车行道的设计完全尊重地形沿等高线蜿蜒而上,而登山俑道我们则故意回避传统的大台阶轴线的作法,把它打碎成四段折线,依线路的视觉效果而设计。登山的过程中,掩映在半山绿树中的纪念馆建筑时隐时现,一会儿显得朴素谦逊,一会儿又感到它的刚劲有力,刚正不阿,促使人们不断地向前迈进。每段折线间设观景休息平台和“牌楼”。俑道和车道间的山体进行人工改造,依地形高差划分成错落不规则的“花田”,种植依四季颜色变化的花卉灌木,灵感源自谷地原始的稻田。我们用这样的空间序列来诠释这片土地的历史延续性和它的场所精神。

        “好的场所精神应当具有一个可以影响人的力场”。当我们从侧面登上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两片白墙映衬下的一摸婆挲相思树影在风中摇曳,伴着风挲挲的声音……同时远处山谷中的美景由于建筑的架空和居高临下被纳入到视线中来。对于参观者而言,这样的环境有着纯化视觉,澄清心镜的作用。绕过白墙,隐藏在后面的是纪念馆的主入口,由于没有窗和入口双层墙的关系,门厅显得静寂安祥……一片种满莲花的水池静静的自室内伸展到室外,微风过来,荡起层层涟漪。从右侧面玻璃墙上撒进的一绺阳光恰巧掠过水面落在池中胡耀邦同志的雕像上,似乎暗示着胡耀邦同志光明磊落,一生清廉的人格魅力……

        工具:环境和光
        “光及其环境就是把建筑唤入生活,赋予其力量的物质”纪念馆对光线的要求有别于美术馆,没有过于苛刻的光环境要求。我们既重视均质散射光线的利用也强调光线作为特定场所和时间下的精神表述。我们在展厅部分采用天窗漫射光作为主要采光手段,同时为气氛的营造在展厅间穿插数个光庭空间,阳光经过光庭中竹丛的过滤洒进展厅中,斑驳地印在毛面青石铺就的地板上。这时的光是微微泛绿的,依稀还带着竹叶的清新气息。光随时间季节的不断变化,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联想,仿佛向每个到访者述说主人公竹子般的气节和朴素的情怀。

        让步:传统风格
        整个过程中最让我们头疼的依然是建筑形象的设计,我们并不旨在探索什么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上的革新,但我们深深知道这却又恰巧是投资方最关心和我们赢得项目的关键。于是我们查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当地的民居几乎清一色都是双坡瓦屋面的土胚房子,这样的材料和色彩是难能让地方官员和人民大众接受的。于是我们只能从民居的窗花、门扇上提取一些典型的元素,再把民居的范围扩大到湖南省镜内,选择了一种带风火墙的典型湖南民居为蓝本,白墙、灰瓦、石基和菱型窗等还算与朴素的主题相近。经过提炼和整理,我们把形式作为一种取悦的方式和湖南典型的传统民居风格绑在了一起,作为我们对市场的一种实践性的让步,不管这种让步是否有效或根本不切实际,但希望留给自己和大家一次实践的经验。

        结语:
        由于山地纪念馆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利用序列拉伸空间,以之作为进入的铺垫,并强调访者登山的心灵的洗礼;展览布局突破一般纪念馆的常规做法,将所有展厅串联成一个以莲花池为终点和起点的空间立体环,观者可以自由选择“向左走,向右走”,从起点回到起点,“几米”的两条平行线将在这里相交于一点;建筑的立面形象已经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和空间造就的精神力场。

参考文献:
1.《Louis I. Kahn:In the Realm of Architecture》David B.Brownlee/David G.De Long Introduction by Vincebt Scully RIZZOLI NewYork
2.《TADAO ANDO》 PHAIDON
3.《TADAO ANDO》Philip Jodidio TASCHEN
4.《Modern Architecture》Kenneth Frampton 张钦楠译 三联书店
5.《高山仰止观卫城》秦天行著
6.《走向新建筑》 勒.柯布西耶著 陈志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安藤忠雄》 王建国 张彤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路易. 康》 李大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民居建筑》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 罗兰. 巴特著 汪耀进/武佩荣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1.《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戴煌 中国工人出版社
12.《胡耀邦的家世和童年》五柳村 胡耀邦研究
13.《炎黄春秋》曹治雄(曾任胡耀邦秘书)
14.《在胡耀邦追悼会上的悼词》人民日报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