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如此丰富和广博的农村乡镇,如此美丽和丰饶的田野,如此众多和迷人的名山大川,既留存着深厚而且不同的人文传统,又延续着深深吸引我们的民间智慧,让我们怎能不怀着珍惜和敬畏的心情,去探寻走向民间的新建筑之路。
民间的广阔天地召唤着赤脚建筑师,他们挽起裤腿,打起光脚板,沾染着新鲜的泥土芬芳,走向乡村走向田野走向小城镇,去触摸、学习和发扬中国伟大的民间建造的传统。
积极地继承民间高度适应其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建造手段,发展乡村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价值,并以此建立反哺城市的机制,而不是让城市以侵略的姿态掠夺乡村,才能形成最好的城乡关系。在都市和乡村之间,让两者的性质相互融合而达到平衡,都市中的乡村和乡村中的都市,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观念和机制上的。
发展作为一个观念,被奉为现代化的真理。但是发展的同时意味着牺牲,环境、文化和人类的生存领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威胁。对于人类的居住空间,城市化似乎成为发展的唯一途径,当城市已成为了发展的终极模式和标准的同时,乡村则只被视为这种发展的反面。这种逻辑必然无条件地使乡村转变成所谓的城市。现代化对“进步”的片面理解和偏执导致了大刀阔斧堂而皇之的文化扫除。
我们相信原生的地域传统是我们需要积极挑战和发掘的真正潜力,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一种质量,而民间代表了这种不可估量的可能性空间。地域特征与文化的丰富性可以成为可选择性建筑实践和自觉改良的出发点。
当我们面对乡村的广阔领域,面对的是数千年农耕文明所留存的深厚积淀和不可衡量无法想象的伟大遗产,必须无比恭敬地顶礼膜拜和深入理解。这种朴素的思想和谦逊的态度让建筑师、投资者、居住者能够从新的角度更贴切地思考。
乡村空间意味着可见的传统和遗产,传统不应被视作过去的痕迹,或更浅薄地被视作一种风格,而应是一种行为、生活和建造经营的过程。导致乡村空间质量与美的基本逻辑,是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环境、建造过程、设计和材料的真实理解。建筑应该是有意识和有责任的在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的人类活动,这个过程的觉醒已经凸显并使我们能够提出有益的思考和发展。
乡村是一片具有无限深度的知识和经验、建造地域性的、非标准化的、美妙独创建筑的场地。
乡村是建造技艺、手工艺不断传承的大学校,赤脚建筑师在这里找到建筑本真的动机,摆脱职业身份的枷锁回到天真的状态。
乡村是一片默默耕耘的土地,在当代的背景下的真诚努力无疑能够在保护地域的独特性和丰富知识的同时,发展出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当代新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