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回忆和巫敬桓同志工作的岁月

俞漒 2015-09-15 发布   来源:在库言库  浏览次数:53

“ 1950年我和巫敬桓初次认识,并配合为一个要在四川建的万人床位的医院作施工图。这项工程是杨廷宝,杨宽麟两位老师交下来的,方案 ”
        1950年我和巫敬桓初次认识,并配合为一个要在四川建的万人床位的医院作施工图。这项工程是杨廷宝,杨宽麟两位老师交下来的,方案已批准。一位军代表催着要土建施工图,可对需要的设计资料一无所知,只说场地平坦土质很好不必担心,只是不要电梯,你们要想个办法。巫工是南工(旧时中大)讲师,在南京画建筑图。我在上海基泰工程司画结构图,每星期会见一次交换资料商量问题。经过约三个月基本土建图纸完成,军代表却说够用了,无法继续了,便谈设计费用,结算按图纸张数计价。秀才遇见兵只能依他,看他夹了大卷图纸趾高气扬而去时,反觉轻松起来,老师交下的任务有了交待。这工程大家都无信心,四川也未见有大医院建成,就是我和巫工配合工作彼此都很满意。事后笑说为代替电梯设计的坡道白费了许多心血却看不到实际效果。

        1951年我随宽麟老师到北京公私合营兴业投资公司设计部工作。杨廷宝老师已先在为联合大饭店作建筑图。老先生用1/200比例在小张图纸上作平面图。我们也赶着配合小张图纸作结构图。巫敬桓和张琦云夫妇是在下半年才到北京的。联合大饭店已在做开工准备。当时对于大型工程北京冬季照例不施工。乘空巫、张二人将廷宝先生英制尺寸小张图纸放大为1/100比例公制尺寸的大张图纸。我也留在北京配合改图。巫工曾问结构外墙梁偏心向外是为什么,内柱首层正方而上层收为矩形又是如何考虑的。我说外墙梁偏放是宽麟老师定的,对结构受力有益无害,却可隐藏暖气管线;内柱变化是廷宝老师要求的,结构绘图并无大难处,自然照办,我未曾研究但你为何问此?巫工说正在放大样,在外墙和客房平面发现四方上下抹灰平整不见梁柱露角,所以请教如何做到的,却不料是老师们的功劳,说罢相顾大笑。以后在完工现场看到这四面光的效果,都感到老一辈是学习的榜样。联合大饭店为在京召开的亚太区域和平大会提供了迎宾居处,因此由郭沫若先生题名改为“和平宾馆”。

        兴业设计部接到商业局委托设计王府井百货大楼任务是在和平宾馆施工期间。仍旧是廷宝先生做的初步设计,基本上参考二位杨先生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现称上海一百),柱网、层高照旧。巫工接手作施工图。在商量商场楼板结构时,受当时大屋顶民族形式风潮影响,有人提出做井字梁。两位杨先生未表态,但在大伙起哄下也就同意一试。我当时负责地下室人防,没有做井字梁的经验,没表示意见。但见负责屋顶的马增新工程师采用原上海大新公司用的双向平板边沿加厚的方案,我在地下锅炉房顶板(商场首层地板)试用双向密肋未用井字梁。对井字梁提意见的是在施工后,工地反映浪费,模板拆下来几乎无法重复利用。两位杨先生也评说首层提高合适,二、三层将来在夏季酷热冬季闭塞时恐怕少不了意见,就看四个楼梯间的作用如何。以后大楼使用时有过反映,但认为并无太多影响。

        新侨饭店是北京市设计院要求兴业设计部协助完成的一项工程,市院工程太多安排不下来求助的,实际上也是来察看工作实力。张镩亲自来交底敲定一些关键尺寸,一上来就问门厅部分次梁尺寸,并说上层有小间隔墙。巫工和我都觉得奇怪,说门厅一般不会加次梁,上层有隔墙加厚楼板一两公分便可以,张总很满意这回答。他还担心进度便派方伯义工程师来协助工作,每日回院汇报。在巫工主持下,新侨工程施工图很快完成。在新侨将竣工时听说西郊又在建一幢专家招待所,我们去参观,发现竟是新侨的图,只是由张总加了个大屋顶。一图两用解决了市设计院双重任务。

        1954年公私合营,兴业公司收摊了,设计部也奉命合并到北京市设计院。部分同仁各自奔前程,廷宝先生早在一年前回南京工学院任教,宽麟先生则决定去设计院新成立的第五设计室,巫工和我及大部分同志跟随杨宽麟先生来到市院。

        市院工作环境和过去兴业设计部不同,过去做大型工程自己设计,自己绘图,市院的工程师只管绘方案草图,施工图由技术员做,不过工程师得负责教会技术员。一个专业组十多个人,组长要管分配工作,指导技术、组织施工图等。组里总是多项工程同时进行。巫工和我都是组长,工作方式虽然变化,但都很快适应。只是我们都还保持施工图一同绘制的习惯,认为要深入工作和接近组员这是必须的。

        在五室近十年的工作中,巫工和我配合完成了许多工程,只能选择几项重要的叙述。

        阜外南营房小区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设计的。我们采用了预制空心楼板结构,沿街住宅采用上层住宅下层商店组合,这些都是院里首次尝试使用的。以后又在礼士路南端做了国务院的一片住宅区。这两片小区面积都不小,都有十多幢楼。巫工在底层外墙面采用凹凸砌砖方式,使单调的墙面产生有阴影的新颖感觉是很成功的。

        1956~1957年巫工连续设计了王府井大街北端的全国文联办公楼和南端的人民日报楼群,这也是当时城内的高层办公楼。人民日报馆有办公楼、编辑楼、印刷厂的轮转车间和平版车间等。人民日报一直在此印刷,使用了近30年,直到文革后,出版量大增才迁出城外另建新厂。编辑楼要求设空调,巫工和我配合设备专业杨伟成工程师顺利建成。这是需三专业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也是院内第一个空调楼工程。人民日报办公楼的混水墙面也一度誉为和百货大楼立面相辉映的典范之作。

作者: 孙有明
机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