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304亩,8万平米,60个教学班,校区内师生总数4000人,当这些惊人的数据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很少有人能联想到这是一所中学。随着巴彦淖尔市的发展,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在它的西部开发区,这样一座中学城拔地而起。
说到中学城,就会将设计引升到城市的层面,这又不得不让我们从规划上思考现代校园的空间状态,当然我们更意识到:它同时是北方的,也是中国教育特色及管理制度下的。起初我们习惯性地审视了目前校园尤其是中学校园的状态,使我们对于千篇一律的被条板状建筑分割的校园提出了质疑,让空间的批判成为了这次设计的起点:板式教学楼和宿舍是过去一个时代的产物,国内现行的中小学设计规范和办学模式强调更多的是保障性内容和教学功能的完整性,对学校在非教学功能上的需求没有明确要求,而在目前那个普遍定额设计的时代,原本很重要的人的感受和丰富空间的必要性,几乎已经被很多人完全忘记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更想使室外的校园空间拥有更多的场所感,让它们在底层彼此连同,形成空间的流动,给人更多的游走可能。
我们把巴彦淖尔市高级中学教学楼的设计放在重点,试图在现有规范和办学模式下进行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功能分析形成了高一、高二、高三、生化试验和其他公共教学五个想对独立又互相连通的教学组团,在此基础上,配合年级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引入了五种主要的人的行为方式,定义出冥想的院落、游走的院落、审视的院落、观演的院落等等。通过将一个简单的方形内庭院空间同构变形的方法,用建筑的空间感和蒙太奇手法去丰富并强化这五个校园生活的概念。
好的建筑和好电影一样,都是由一个个动人心弦的记忆片段组成的,不同的是建筑的场景立体、固定,甚至可以触摸。巴中的设计尤其是教学楼的五个各异的庭院能够作为一次积极的尝试,给它的使用者带来一些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对于高中他们记住的不再仅仅是那些公式符号和单调的生活,还有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空间和空间里发生的各式各样的故事。
对于很多从高考过来的人,高中的生活几乎是一生最残酷的阶段,“像牲口一样的学习”的经历甚至让一些人不堪回首,若是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空间能够给予心灵些许抚慰,哪怕是各式各样空间故事里的一个美好场景或画面,对于建筑师们,就足够了!
对话:为理想和幸福而设计
刘燕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
沈晓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器空间建筑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巴市高中项目建筑工种负责人
沈:巴彦淖尔市高级中学在3年的设计建设周期之后,终于投入使用了,应该说从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空间来说这个项目都比较特别。
刘:之前我就关注过这个项目,建成以后曹总给我看过相关的照片和资料。60个班的示范性高中、20公顷用地,确实很特殊,第一人多,第二地大,第三这个学校比较重要。看到基地,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么大的地很有内蒙的特色,草原文化本身就应该是散点构成,蒙古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虚空间、一种是实空间,虚空间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实空间就是敖包。所以巴中的建筑被设计成一栋栋点状的独立建筑以及由几栋不同建筑围合出来的院落空间,这两种空间的体现是最打动人的,是机缘还是巧合?没有细想,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的体现。
沈:对原有城市网格和建筑尺度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出发点。巴彦淖尔市西区的城市网格比较混乱,怎么解决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个难点。曹总用最接近圆的多边形为母题并且不断复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在保证教室南向采光的同时,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柔和。
刘:仔细研究这个项目的总图,现在的布局很合理。教学区、办公服务区、宿舍区及运动区,通过一条贯穿各区的室内连廊将他们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整组建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个单独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更接近一座城,中学城。北京四中是最早运用多边形建筑形式的,在教育建筑界引发了相当范围的讨论。当时对于多边形教学楼的噪音干扰问题,课间休息问题,学生活动空间等都有讨论。但是曹总这次选择多边形作为母题来设计,在这块场地上对于整体尺度很合适,在高纬度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日照,这种处理方式是最节地、最挡风的。内庭院的交通组织,与传统的黑走廊,单面走廊相比,空间感受上有很高优越性,小孩子们走在里面会很幸福。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多给使用者一点幸福,建筑师是需要成倍的投入的。
沈:设计这个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和借鉴了大量优秀的案例,特别是那些具有“历史感”的学校,曹总很推崇斯坦福这种学校,在这些学校里,围合的建筑和层层的院落相得益彰,给求学于其中的师生们带来更多生活的体验,至少毕业的时候能记住他走过的那些路那些院子,步移景异的感觉会非常有趣,而将毕业后的会议仅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
刘:目前国内教学方式的形成,跟现行的教育制度和以升学考试为核心的思维定式密切相关。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规范,一个是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一个是教育部规范,规范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指标也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是按每生多少平米,每个人多少平米,教室和学生配备比例是按一比几这种方式来对学校建筑进行定义的。这种方式的有点就是执行起来比较简单,但它并不是人性化的一种思路。巴中这个项目曹总首先探讨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课余空间和教学空间,对学生培养都是有用的,都是实空间。甚至一棵树也是对孩子的教育空间。通过这个学校,总结出与现行规范的差异度,这对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一种良好的补充。我注意到你们这个教室和其他项目有一点不同,每个教室之间都有一道突出的墙片,从立面上看形式感很强,但是对教室的日照似乎有一定的影响。宿舍按照这个布局来讲非常好,没有一间朝北,这种设计对学校的工作以及住宿生住宿的品质都有很大的好处。
沈:其实对于学校的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我们也非常重视,尽量利用建筑手段来提高教学、住宿和其他服侍空间的品质。教学楼立面上的那些墙片不仅仅是作为装饰构件存在,它们更多的其实是用来遮蔽早上和傍晚低入射角日光造成的教室眩光的一种手段。贯穿学校各个功能区的那条连廊,其实也是我们完善严寒地区学校建筑功能的一种尝试。有了室内的连廊,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孩子们可以不穿大衣脚不落地的从宿舍到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这样教室里能减少大量放杂物的区域,而腾出来放教学用具。让孩子们和老师们拥有一个丰富且有趣的空间体验,真正拥有一个能够被记住的3年,给小孩子一辈子能留下些记忆,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能给这个学校带来好处,是对空间品质的提升。例如艺术品或者画挂在角落里,孩子们会觉得很有兴趣关注停留。这种空间在学校落成以后,学生们确实在很欢乐的使用,而且乐在其中。
刘:学校对学生建筑空间的理解比在家里影响还大,能留下记忆的是学校的空间感,直线思维和复线思维的领域感,传统学校建筑基本上都是由单侧或者双侧教室与一条狭长的内部走道构成,听起来学生和老师们似乎永远像是喊着1、2、1的口号,迈着机械的正步走在其中,巴中给这种机械的节拍里添加尽量多人性化的音符,让它变成了悦耳的五线谱。通过内院和各种交通空间,营造自己的小团队这种环境就很好,这种幸福感觉不是其他物质奖励能带来的。所以说,巴中是一种发展方向,一种模式。这个项目从概念和模式的角度上看完成度是很高的。
沈:在外地做项目非常辛苦,这个项目与甲方、施工单位有很多博弈甚至是PK。就像之前说的,规范中所有的面积几乎都是教学使用面积,活动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甲方是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国家规范当中已经规定的很好的、很简单的东西做成这样,前后拉锯了一段,给当地做了很多对比和数据分析,最后主管领导拍板:“我们要建一座好学校。”这才让设计顺利推进下去;那条贯穿各个功能区的室内连廊也引发了一次不小的争论,为了降低整个学校的造价,甲方希望能通过减少设计面积来压低成本。规范里没有明确要求的连廊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但是曹总一直坚持。
刘:曹晓昕是个比较特别的建筑师,他的出发点经常会独树一帜,常常为了理想去设计,这个很难得。就像这次巴中的设计,其实考虑更多的的是今后的学校建筑我们要做哪些东西?对他今后的发展与目前的成就是有帮助的。另外一点,理论对建筑设计提升是重要的,建筑师重视学习是要提倡的,曹总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包容程度太强了。通过整合其他行业,比方说艺术家、城市规划学家,将他们的想法变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他对于包装的设计、家具的设计、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对设计全领域的延伸,这对培养设计师的思维活跃度是非常好的。做事不吃力、还游刃有余,可见曹晓昕还有他的整个团队而且还是有上升空间的。作为中建院这样的单位,我们是既要有设计作品还要有研究,各种各样的研究,跳出建筑师就形式论形式的怪圈,为了幸福和理想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