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朱小地:回到问题的“原点”

俞漒 2015-09-14 发布   来源:在库言库  浏览次数:70

“ 朱小地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了无数当代中国的代表作,从建国初年的人民大会堂, ”
        朱小地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了无数当代中国的代表作,从建国初年的人民大会堂,直至几年前北京奥运会建筑,这个设计团队,无疑是中国建筑界的一艘航空母舰,而朱小地就是现在的舰长。在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之外,他仍然坚持一线的设计工作,并不时出席各种学术活动,近年来优秀作品常常伴随着他的独立思考,他说,“我喜欢——以建筑的名义思想……”

        个人小档案

        196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汉族
        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88年大学毕业
        1995年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书记、院长、总建筑师


        在一份最新的业内调查资料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他有双重身份,既是院长又是建筑师。他说,“我喜欢——以建筑的名义思想……”

        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院长、书记、总建筑师朱小地。199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7年后,年仅31岁的小地同志就当上了北京院第一设计所的副所长,从此后他便一人担负起两个重担:担子一头是他所钟爱的建筑设计;另一头则是带领更多的设计师奔向正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创建一片天地。2003年,38岁的朱小地成为北京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与此同时他也担任着总建筑师的工作。

        “我热爱建筑设计,作为一个设计院的院长当然应该首要抓好设计工作。如果让我放弃建筑设计而抓房地产或者别的什么工作,我真觉得是丢掉了专长而拿短处在市场上拼杀,太不值得了。……而且这样挣来的钱又以什么名义给职工发下去呢?”显然,朱小地是一个思想敏锐、眼光长远的领导者,北京院要发展,要实现“建设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企业”的目标,首先要竖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建BIAD设计品牌。与之相应,他提出了“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和“高完成度设计”的产品标准以及“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等一系列促进北京院的建筑设计水平进步的观念。

        “我们要创建的BIAD设计品牌,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平台,它将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真可谓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北京院逐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吸纳了很多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士加盟到这里。“我们的工作室团队是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协作是它的特征;我院相当优惠的政策,给国内、外大师们提供登陆BIAD平台的工作条件,给人才以尊重和机会……”朱小地设想的BIAD设计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企业!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发展?”谈到这里,朱小地淡淡地说:“我,顺其自然。也许一转眼真的我们院就要与国际接轨了,我就不适合当院长了,需要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有真正管理工商企业背景的人来当这个院长。我个人不图身居高贵,只要能把北京院办好,我就感到满足。”

        说起朱小地的另一身份——总建筑师,他更加津津乐道。“设计院是个特殊的企业,院长应当参与建筑设计。”是的,作为建筑师朱小地具有张扬的外表和个性,他爱书法、爱收藏,擅谈吐,这些爱好都好像溶解在了他的设计中。解读他的设计作品就像喝绿茶,如果细细地、慢慢地品位,你会发现许多精妙的东西。在北京院改革日渐顺利之后,他又抽时间忙着参加建筑设计投标。

        朱小地称自己为一个边设计边思考的建筑师。从工作经历看,他只作了7年的专业建筑师,剩下的12年时间一直作兼职设计,可是他的建筑思想却一刻不停。2003年,朱小地提出了“建筑服务社会”,正如当年密斯提出“少就是多”,一语道破建筑实质。

        亦即:
        一个好建筑师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心怀社会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让自己的设计作品被老百姓接受;
        一个好建筑师应当有文化责任感,才能使作品找到适宜的建筑语境得以表达,使有特色与有生命力共存;
        一个好建筑师应当有良好的职业休养,要有“服务”意识, “服务”的心态是创作的立足点,也是设计的起点。

        在各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之后,朱小地又登上了一个新的设计高度。他展示了今年的新作——城市收藏系列(见作品简介),每个建筑设计都反映了他的建筑思想。

        城市收藏系列让我联想起朱小地的一个早期作品——北京现代城。其中有一些空中的四合院,收藏了当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使建筑功能的使用与现代艺术的表现达到完美的“共生”。我也建议朱小地将该项目归入城市收藏系列之中,朱小地笑着点头表示同意。

        北京现代城曾一度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建筑,许多建筑追随它的外形和色彩,甚至有的楼盘和它的名字相仿。它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两点:动态的外形和SOHO形式的住宅设计。“这是一个投标竞赛,交图的那天正是邓小平去世的日子。”朱小地回忆起了1997年,“最初我们根据功能出发沿街设计了4座高层办公塔楼,其中还有一座超高层。开始高层塔楼的外形很难处理,4座塔楼之间找不到关系,很多个设计方案都被推翻了。我忽然想起如果利用超高层的避难层把4座塔楼连起来成为空中走廊,塔楼之间的联系就立刻变得紧密了。方案一下子就做活了。后来我们又将这个空中走廊顶部加入自由、浪漫的曲线,而塔楼都设计成方形,追求自己的简单。”这就是现代城诞生的故事。

        1999年,为了适应市场,原先设计的办公楼要全部改成住宅,于是产生了在家办公的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的想法。这是网络时代新功能空间的要求,建筑师必须让思路快速跟上。改造的方式是将高层塔楼打开南边的一跨,引入了空中花园,形成许多现代艺术品的收藏空间。朱小地曾在书中描述道:“SOHO现代城的设计是以一种探索的方式完成的。……它的设计首先不是在设计房子,而是在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构筑一种新的类型空间,建筑的形式完全是这种类型空间的意向表达。”

        “我做任何事都愿意去找寻问题的‘原点’。企业管理工作使我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当院长既得处理要事,又得处理琐事,在问题堆中寻找出路。将问题系统化、层次化,抓住主要问题也就找到了问题的‘原点’。 我在建筑理论上比较喜欢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研究问题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作。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新与旧、内与外、各种功能兼有的建筑都能得到‘共生’,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和多极的。解决了‘原点’,就会让复杂变得简单,在设计过程中就是使自己的创作获得自由!”——朱小地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