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档案
1957年出生,汉族
198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1984年-1985年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1985年-1987年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
1987年-1989年香港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
1989年-1996年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1997年-2000年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2000年—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获奖情况
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9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0年获国家设计大师
2003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今年50岁的崔愷在中国建筑设计界几乎是知名度最广的人,在大家眼中他是个幸运儿: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及总建筑师,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在对崔恺的采访中我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支撑他的平台紧密联系着。
成长的平台
崔愷说,他不出身于建筑世家,他父亲从事暖通专业原来在一家工业设计院工作,所以他得到的建筑教育得从天津大学建筑系算起。在很多场合,谦虚平和的崔愷一再表示自己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很认真,从上学时当个好学生到后来当个好建筑师,他一直不懈努力,力争每个作品都有所提高。随着建筑作品越来越多,崔愷自觉修正了过去许多浅显的认识,对建筑的领悟逐渐加深,设计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使他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他的成长中,有三件作品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北京的外研社、德胜尚城以及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每个作品都加强了他对于建筑实质的挖掘,从而成为他成长的平台。
北京外研社
崔愷认为,在以前的项目中他比较重视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而1993年竣工的北京外研社是有空间感的,在方案中采用的减法设计,使建筑空间中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得到了当时业内外的一致肯定。之后的设计,他便很注意从空间着手设计,这是他设计观念和方法上的巨大突破。许多人说,崔愷的出名是从外研社开始的。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北京德胜尚城
德胜尚城有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但它同样是崔愷成长的又一平台。它反映了建筑师对建筑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建筑语言不是孤立的,必需找到与四周空间、环境的共同话题,才是有生命力的。崔愷说:“每一个建筑都是我和业主、城市的共同作品。”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是崔愷的新作,呈现出建筑师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又好象是一种与古代文明的对话。这种创作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内敛的建筑立场。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后人负责。
发展的平台
在谈及自己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崔愷把它一分为二,内因和外因各占一半。他说,“你看,我现在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筑学会都有任职,这本身就是一个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的平台。”
平和的心态是崔愷发展的又一有利平台。1984年从天大毕业后就来到一家大设计院,一干就是20多年,乐此不疲。这期间虽然外界的诱惑和机会很多(比如一些人出国深造,或者下海挣钱都得到了实惠),崔愷出于对建筑的情感和责任而一个个地放弃了它们。反过来说,崔愷的心可以更多地放在设计上,他的工作是连贯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
设计的平台
崔愷有一个24人的个人工作室。参加学术交流和考察、担任各种社会职务……,成立一个个人的设计工作室就成为这位设计大师的必须,否则他实在太疲惫!“我既选择有创作激情的建筑师,也希望选用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建筑师来合作,有那么几个人做我的助手,这样就能在我工作繁忙的时候,帮我把项目落实下去。我希望承担工程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比如包括施工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崔愷说,他希望把更多的项目做到竣工。
崔愷有一个很好的与业主沟通的心态,对业主的要求他总是不厌其烦。他说,“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的控制和要求是必须的,但业主的要求我不会简单地拒绝,而是顺着业主的想法看看能否再发现新的思路。因为每一个建筑作品都不是某个人的,它是建筑师的,但更是业主的和将来的使用者的。”崔愷坦言自己参加竞赛的中标率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种种。所以他一般较少参加竞赛。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希望在创作过程中能与业主不断地讨论——一方面,招投标时要投其所好,使创作心态偏簸,还要想别人怎么看,方案设计本身就不纯净;另一方面,招投标公司在中间,业主与建筑师不能直接见面,使对环境以及建筑自身的各种要求一知半解,设计成果自然就变得很肤浅。崔愷说:“我喜欢和业主边沟通边设计,这是从内到外的设计方法,是各种创作要求对建筑空间环境的整合。”
最后,崔愷谈到了当今中国建筑师的平台。他说,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水平已进入了另一个平台,使得未来中国建筑界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大的老牌设计院、建筑院校、明星建筑师事务所同时存在,竞争更激烈。近几年张永和、马清运受任于国际名校,说明了国际建筑界对我们的期盼,对中国建筑的认可和关注。从观念上,张永和、马清运们已经很前卫了,但真正从成就上,一系列有影响的建造成就,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中国建筑师的活动还仅限于国内,要做高难度的东西、带动建筑技术发展的东西,中国今天的建设环境还不具备。与国外事务所合作时发现他们有很多支撑,比如结构、气象、生态、工艺……,都可以在国际上选择最高水平的专家合作,我们中国建筑师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另外,我们(中国建筑师)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语言、原创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