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建筑

新旧之间,我们该往何处去?——从秋水山庄说起

80建筑 2016-05-26 发布   来源:80建筑  作者:一曰  浏览次数:125

“ 事情要从一座老房子说起。 这是前两天被刷遍朋友圈的一张照片。 ”

事情要从一座老房子说起。

这是前两天被刷遍朋友圈的一张照片。

秋水山庄

秋水山庄,民国著名历史建筑,杭州北山路三十八号,门外就是西湖。五十米外的白堤上,全世界的游客人来人往。

有一天,一群建筑工人来了。他们不慌不忙,搭好脚手架,放好涂料,拿起了手中的泥瓦工具。工人心里想:老房子嘛,久了当然会掉色,而且剥落的那么斑驳,一点也不整齐。大家纷纷都这么觉得:早该刷新了!这要在我们村里,哪里会破破烂烂这么久?要给邻居看笑话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常规了:刮掉旧涂料、清扫干净、砂浆打好底,按照周围墙体高度,把灰色和黄色涂料依次涂好。步骤到位,操作认真,效果明显。


有一位市民经过,拍下来传到了朋友圈里。

然后,就传疯了。

大家都纷纷谴责政府部门,不尊重历史,没有文化等等。

我看到也很痛心,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有关部门都脱不了干系。城市管理部门、城建部门,让这些工人去干活的相关单位,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对这幢历史建筑风貌的处理有异议?


我们可能,误会他们了。

要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你需要看看下面这张图。



2016,杭州要办G20了。

凡大事,必有大动作。我们的人民也许是世界上最好说话的人民,我们的国家也许是世界上最雷厉风行的国家,办好G20,做好东道主,成为了杭州2016年的主题。为迎接G20,杭城将有217条街道进行改造,区区北山路,只是这两百分之一。

杭州市某街道立面整治

而秋水山庄,不好意思,不过只是北山路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座老房子,在217条街道中,它只是二十万分之一的存在。所以,并不是没人有异议,而很可能是工程量太大,秋水山庄被忽略了。

说到这次改造,由于周期短,大多只能做到刷新外墙面、收拢室外空调机,改观程度有限。是不是很有我们中国特色呢?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大运动,一刀切,效果几乎没有,麻烦倒是不断。


新闻?旧事!


一曰君爱联想。如果把上文中“杭州”换成“某个国家”,把“街道”换成“城市”,把“秋水山庄”换成“某个区”,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了:

某个国家,为了努力赶超有钱的邻国们,要争取在几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于是它开始急匆匆发展国内的217个城市,希望把它们打造得更加富强,但是由于太急,其中有一座城市的某一个新区,变成了“鬼城”。

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年前,关于“鬼城”新区的新闻一时间不绝于耳。这两个版本的故事何其相似啊......杭城的新闻,便是我们国家城市进程的一个缩影。

某市新区成鬼城

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快,我国进入发展的黄金年代。黄金到什么程度呢?一曰君学设计出身,年纪小(今年刚满八岁,谢谢),没赶上房地产盛况,但是听老师们讲过。

我的老师们那时候接的设计项目,规模巨大(注意,不是大,是巨~大),周期极短,甲方经常提着成捆成捆的现金来设计院,一手交图一手交钱,那是一个建筑师悄悄暴富的年代,做一个私活,一套房子可能就买下来了。房地产业内,恐怕只有遍地黄金能够形容。

中国在十几年内经历飞速的发展,建造了数不清的房子。因为速度快,没人有耐心,或者说没有时间来关心这些房子长什么样子。

你一定住过这样的小区

你上的学校,大概都长这个样子

你也一定见过不少这样的办公楼

所有城市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模样。

你能分得出这两个城市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流逝,城市里的地,被政府卖得差不多了。2013年开始,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城市存量改造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可用来新建房屋的土地开始紧缺,“增量建设”已到瓶颈,存量改造拉开大幕。

2015年5月27日,上海市出台了全国首例《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这标志着一线城市开始全面进入城市更新改造阶段。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之类东南沿海城市,也逐步踏入。

秋水山庄事件、杭州这217条街道的改造,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设计师:我们该往何处去?


至此,终于把这件事说清楚了。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盖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盖不完的房子。

然而,你以为只有“秋水山庄”陷入困境吗?

在这十几年里,设计师练就了一身“多、快、好、省”的设计本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培养出无数参差不齐的建筑学毕业生,但是,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惊讶地发现这一行业已经大变样。

简单地说,就是建设用地快被盖完,大家都没活干了。

城市进入存量改造阶段,而改造项目和以前新建项目有很大不同,老一辈设计师们从来没有经验,学校的毕业生更是一筹莫展:我们学的不是这样的呀?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产能过剩。

行业寒冬中的就业



项目越来越小,设计费越来越少。

多年的恶性竞争后的今天,人们都说,这是建筑师最坏的年代。有句老话叫“今年不如去年,比明年强”,形象地说出了13年以来行业渐冷的情形。

于是大家每一年年底都在想:我们何时能回到以前的好日子?

我记得《半生缘》最后,世钧和曼桢再次相遇,在一片桃林深处。曼桢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回不去了。

是的,我们回不去了。

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是吗?小房子使我们更加关注设计与建造本身,项目类型多样化逼着我们在一到两个领域必须做到精通。如果把设计师比做动物,那么市场环境就是自然生态,我们只能适应当下的生态。如果大地不再适合生存,我们必须长出翅膀。


走老路,只会加速灭亡。我们需要吸取从前的经验与教训。

以前我们速度快,现在我们需要慢下来;

以前我们简单粗暴,现在我们需要精致用心;

以前我们不关注个体,现在我们需要倡导个性化。


这也是一曰公众号一直在进行思考的。

我们需要关注本土。这个国度拥有悠久而璀璨的地域文化,有着无数的建筑艺术结晶,一曰君希望回到我们的原点,回到那些美丽的老房子、老地方,那里有我们的根,也有我们中国自己的基因。

我们需要关注旧物件和传统艺术。在物件上,古人比我们做的要好太多。回过头去看看,我们能继承什么,能发展什么,然后立足现代工业,设计出生产出更好的日用品,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点点美好起来。

我们需要关注生活。说到底,设计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个人的生活,不是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节组成,是在平凡中多一些趣味。人之别于机器,就在于丰富的情感层面,而这和“多快好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标准。


本文隶属于专栏

80建筑

80建筑

一群年轻建筑师已经聚在一起,等待你的加入。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