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非建筑

建筑系萌妹纸的魔都暴走日记

建筑师的非建筑 2016-05-25 发布   来源:建筑师的非建筑  作者:八露  浏览次数:62

“ 前几天以一名建筑学学生的身份行走在魔都的大街小巷,如今忽然觉得回忆和叙述一样,是件美得辛苦的事情。Day1同济大学·1933老场 ”

前几天以一名建筑学学生的身份行走在魔都的大街小巷,如今忽然觉得回忆和叙述一样,是件美得辛苦的事情。


Day1
同济大学·1933老场坊·虹口soho


雨中的同济大学图书馆,底下两层是砖混结构,上面两栋“筒楼”是后来建的,由核心筒和挑梁作为主要结构支撑,楼体下部挑空将核心筒外露形成了悬空的视觉感受。图中的石柱也是有故事的,据说是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主持苏州园林修复时用剩的石料,陈教授觉得弃之可惜遂运回同济装饰校园,后因“破四旧”运动曾深埋地下,直到2002年才重新启用。

想起听说过的同济建筑系的梗……今晚去红楼还是青楼?


红楼旁边的建规新馆(致正建筑工作室),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

连廊和直跑楼梯划分出几个小中庭,可能是施工原因导致天窗有点漏雨,值班大叔在每一层楼梯放了一个小桶接水,叮叮咚咚的声音其实也蛮好听~


中庭自拍一张。



1933老场坊原来是上海工部宰牲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此外,牛道、旋梯、廊桥、无梁楼盖等也属于老场坊的特色。

廊桥空间独具魅力,据说,这个宰牲场两层墙采用密闭空气层形式,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全世界这样规模的宰牲场只有三座,老场坊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



距离中共四大纪念馆走两百米,就到虹口soho(隈研吾)了。


立面的光影变化时而锐利时而柔和。


据说是隈研吾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回头看照片它的表皮真是百看不厌,哈哈哈毕竟建筑也是很需要看脸的。




椅子和室内线条优雅低调。

白色铝条反复摺叠形成独特的纹理。

Day2
世博源·中华艺术宫·梅赛德斯奔驰中心
思南公馆·复兴soho·喜马拉雅中心



世博源的“阳光谷”,如果晚上来,估计能看到阳光谷20万LED点光源的魅力。


艺术宫前费尔南多.博特罗的雕塑作品展。


平时说的世博会中国馆已经改名为中华艺术宫,去的话记得地铁直接到中华艺术宫站而不是世博会博物馆站哦~

大飞碟——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其实,它还是目前国内座位数最多的NBA篮球馆。



飞碟的入口大厅上部的竖向遮阳格栅使光线变得柔和。

去复兴soho的路上经过的思南公馆,这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游走在风情万种的历史建筑群中,既能看到融汇中西的设计,又能捕捉到Art Deco的踪影。



复兴soho的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室内设计:荷兰AIM恺慕建筑设计;景观设计:iPD艺普得城市设计)。


一楼大厅里的模型。整个项目的建筑由9座东西走向的长型坡屋顶建筑单体和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办公楼组成,极具线条感,外立面的灰白色和双坡凸屋顶元素结合起来使整个项目具有明显的标志性。



 复兴soho里我最喜欢地方——电梯厅,四个面都嵌了灯带,利用高反光材料做出炫酷未来感,不过去到刚好是下班时间,举着手机等了好久才拍到这张没人的照片。



证大·喜马拉雅中心(矶崎新),入口大厅的空间感超好。

建筑整体主要由证大·大隐酒店和证大艺术酒店(室内设计师Khuan Chew)、喜马拉雅美术馆、大观舞台和一个商场组成,站在建筑内部,感觉喜马拉雅中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而是一座雕塑,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异型林”结构部分,有机的,不均衡的,充满雕塑感,多孔的空间形态被诠释在建筑内部,营造出洞穴般的氛围,供人漫步,进入和通过,创造出一种在内部活动的自在感,使整个建筑的艺术魅力不断变幻生长。可惜去到的时候已经天黑,美术馆也关门了,我不是很会用手机拍夜景,只勉强留了一张照片。

Day3
紫气东来公园·东来书店·嘉定图书馆·
Restaurant by Yuanxiang Lake·保利大剧院·M50创意产业园


本来是去紫气东来公园找东来书店的,没找到,偶遇里面一个看似烂尾的建筑,建筑师未知,不过很喜欢它刷白的木质外表皮。


灰空间一角,隐士既视感。

来到嘉定图书馆才发现东来书店(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就在对面,用院落的方式表现建筑和城市和自然的关系,选择素洁的墙来执行这一策略,使得建筑整体和环境做得富有禅意,在周围一群建筑中显低调内敛。


嘉定图书馆(马达思班),早在2013年就被<Interior Design>评为年度"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在上海被网友盛赞为全沪颜值最高的图书馆,实际去了发现不止是颜值高,尺度和很多人性化的细节耐品,场所感也很强。


隔着玻璃拍的中庭一角。

连接两层阅览室的楼梯。


从下悬窗100mm左右的窗口伸手出去按音量键盲拍的一张,为此手机差点掉下一楼水池QAQ。


Restaurant by Yuanxiang Lake(致正建筑工作室),就在嘉定图书馆后面。

值得一看的清水混凝土小建筑。



小餐厅旁边就是保利大剧院(安藤忠雄),白天看起来像是远香湖畔的玉石,我想起一句话——“遇水则灵”。


独自走在这样的大尺度空间有点lost,这次大师的招牌清水混凝土墙做工不是很细腻。


M50创意产业园(莫干山50号,原址是信和纱厂),是上海最具规模和质量的当代艺术区,大大小小的画廊和艺术机构扎堆,德默营造事务所的根据地和他们设计的凹凸家具库就在园区内,是一家挺有风格的店,主要经营二手老家具,可惜不能拍照。每年7月到9月是M50艺术季,可谓是艺术饕餮盛宴。

Day4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国际礼拜堂·红坊创意产业园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共有四层(地下两层加一个地下夹层,地上两层),展品丰富而有趣,让我想起小时候爱看的<人与自然>。
中部象征着细胞的结构墙,在阳光照射下投出漂亮的光影。


扶梯一角。光之于建筑,像一切不存在一样不存在,又像一切存在一样存在。


主题展厅之一,宗教感很强。


据说展馆的所有节能特性都构成展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座与生物气候变化相呼应的建筑,采用智能型建筑表皮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采光,同时减少了日照热量,绿化屋顶收集雨水,利用水池蓄积雨水。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已有80年历史,主体建筑为德国仿哥特式教堂建筑,红砖结构质朴漂亮,我下了地铁就一路小跑过去,可惜刚好那天国际礼拜堂没开门,只能在墙外踮起脚拍了一张到此一游。


来到红坊时,看到繁华的淮海西路上屹立着的大厂房,觉得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气息扑面而来,在老厂房改建成风的今天,红坊能脱颖而出,可能部分就归功于“架子搭得好”。它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又焕发出其新生态活力。



 红坊的小建筑散自在恬淡。

Day5
八号桥创意园·玻璃艺术博物馆·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滩·外白渡桥

八号桥里多是一些设计公司和机构,园区由七栋旧厂房组成,其中七号楼入驻的都是一些大型建筑事务所,包括加拿大B&H建筑和美国SOM等。


八号桥创意园一角。



玻璃艺术博物馆,绒绒的表皮很带感,其实是一个巨型装置艺术——叫铁网牡丹,夜景加了灯光效果后更迷人。

城市最佳实践区,对面是上海设计中心,附近还有几家外企的办公楼,图为实践区内的世博创意秀场,表皮其实是膜结构。



这片区域囊括了SKF中国总部、UBPA办公楼、马德里案例馆、上海案例馆、N3—1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而且整个实践区获得了LEED铂金认证,我觉得身为建筑汪是翻墙也要进去看的。


砖墙能玩出多少种花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一瞥。

外滩来一张标准游客照。


为着依萍的外白渡桥情怀游。



以一张三兄弟作为这天的结束(求指教小米4如何能拍好夜景~~~)。



Day6
华鑫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
城市规划展览馆·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如何处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华鑫中心展厅(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是一种答案。通过压低层高,把建筑整体拆分成若干个Y字型形体,游走穿插在树枝中,增加悬挑退让出底层公共空间,在结构外利用镜面的发射使底层“消失”,使整个建筑仿佛悬浮在树丛之间。


扭拉的白色铝片和周围绿树搭配轻松明丽。



几个组合单元之间的公共区域,不过去得太早,没有看到水帘装置开始工作。

室内一角


由长谷川逸子·建筑计画工坊设计的华鑫中心办公楼,项目引入了BIM系统。这张照片是我目前为止拍过难度最高的,为了解放双手摆pose,我设置了延迟五秒拍摄模式,选好角度,然后噘嘴,脑袋微微上仰,把手机架在嘴上,最后按快门……反复试了好几次,才终于OK。



竹钢材料制作的装置"韧山水"(GOA大象设计公司)。我理解的是建筑装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开放性的景观,它既是艺术展品,同时也承载了容纳活动的实用功能。



大舍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基地以前是运煤的码头。大尺度悬挑使清水混凝土产生轻盈感。



抓拍到一位遛狗的姑娘。四米至八米的伞拱从不同方向衔接让空间有了多重指向,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迷人。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上海沙盘。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日本研究中心,不得不说复旦的草坪总面积能算是国内数一数二,阳光明媚的日子,草坪是复旦人主要的活动场地,一位朋友说:“复旦文化就是草坪文化。”

最后冒个泡 祝大家好好画图好好吃饭~Whatever,nice meet you,Shanghai.

由于我有午睡的习惯,一到下午就要随便找个店趴桌子,有些计划中的地方没有去成,在此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朱家角行政中心(马清运)
凌空soho(扎哈.哈迪德)
创智天地园区(SOM)
lee and chew house(如恩设计研究室)
水舍酒店(远东建筑奖)
水塔住宅(俞挺)
1984bookstore
渡口书店
上海科技馆
电影博物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清华建院)
垂直玻璃宅(张永和)





本文隶属于专栏

建筑师的非建筑

建筑师的非建筑

感动你的,必先是感动我的;中国设计/艺术/视觉媒体领航者。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