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小老百姓们越来越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
出行滴一个,买东西淘一个,衣食住行四大项只有住作为家之最大支出尚未完全互联网化。
但联想到买卖租赁时中介的各种互联网平台,才赫然发现:绝大多数老百姓有感知的行业都已经被互联网化了。
那我们的建筑设计呢?互联网+的步子还比较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以前建筑设计的日子很好过,几百万的合同在线下就能完成得很好,何必要进行互联网化竞争?
另外,建筑设计作为传统行业的基因比较强,产业链和服务周期长,同时需要相应建筑设计服务的企业比较少,在行业发展高峰期不需要互联网连接。
俱往矣,互联网+建筑设计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呼啸而来,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劳动生产率为特点的互联网经济在2015年达到行业最高峰。
以此而造成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恐慌也达到极致,各个行业的老板和成功人士都要穷尽一生的智慧和积蓄实现互联网社会的转型。
因此,在2015年,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遍地开花。
互联网+建筑设计也在酝酿、发酵和纠结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
好在已经有众多行业完成了互联网化,主要的模式就是平台+个人。滴滴如此,淘宝如此,各种团购亦如此。
现在建筑设计行业已经进行的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和尝试有哪些呢?
1、 基于大名鼎鼎的威客网——猪八戒上的子网站,八戒工程网。功能很全很好理解,参考淘宝网。
只不过淘宝卖商品,八戒工程网卖工程设计服务。当然,这种模式在淘宝上也曾经盛兴过一段时间,因为交易量太小而被淘宝招商频道关停过。具体发展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
2、 行业大鳄CCDI赵小钧主做的旅游文化小镇全要素平台,建筑江湖一姐北京曼姐主抓的“筑梦乡村”。
多是以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丰富的建筑师对接海量的乡村存量房盘活与改造,最终形成城市建筑师+乡村建筑改造的目的,实现一乡一美宿的宏大夙愿。
当然,能起步做这样的平台已经是满满的互联网思想,在路上的过程还很长,但至少让我们也感知到来自于建筑设计领域内部的互联网+思想。
3、 基于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互联网,比如以微信为载体的民宿盘活、改造及运营也是不少有情怀的建筑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又一尝试。
4、 设计院整体经营状况的惨淡使得管理隐约带上互联网+的基因。大多数设计院开始摈弃以前引以为傲的人员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开始轻资产运营。
其主要表现在于各个专业与公司实现平台+个人的模式。简单点说就是公司做平台,各个专业人员以专业团队为个体在公司里进行合作、竞争,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共同在市场上觅食。
设计费报价也不再是传统的根据建设部的指导报价册进行一口价报价。即便在公司内部,也会有至少两个建筑专业的团队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目前的工作量多寡进行报价。
在当前的形势下,实现互联网+一直倡导的降低交易费,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活少建筑师多,不降价提质就没活干)
对建筑师个人而言,应对这个变化如此快的社会只有一条。拿起手中的笔,张开我们的嘴,一分画十分说。在各种平台之下,营造我们的个人影响力。
未来的未来,要么属于平台,要么属于在平台下长袖善舞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