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欧蒂娜·戴克: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

俞漒 2016-03-21 发布   来源:筑龙网  浏览次数:83

“ 每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从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毕业之后,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因为我在学校接受的不是教条主义 ”

每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


从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毕业之后,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因为我在学校接受的不是教条主义的教育,因此我的观念里没有众多预先设定的规则,也不存在其他强加的,甚至是利益至上的问题困扰我。与此同时,不管建成与否,每一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项目中,实验永远超出理论。正是通过一连串的实验和由此积累的经验,我发现了统一性和完整性思想系统的不足,因为我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样而复杂的。也正是鉴于思想系统的低效,我尝试对环境作出一种不确定的回应。


教条是贫瘠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


我认为假说比教条重要。教条对于我是贫瘠的,因为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宣称为事实提供一种解释,指导或引导行为。”(1988年版牛津字典注解)另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实验究其本质是对假说的检验。如果说理论是与创新、发明、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教条则意味着断言以及排他的预先设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者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的解决方案都已经预先设定好了。教条是被应用的,而对于理论我们是去检验。发展一项理论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它通过设想一种不同元素间的操作、进程、规则和关系的模式,以试图解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但并不完全了解其运行原理的现象。我们会在这一过程中设定临时的原则,然后付诸实践,因为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众多的怀疑。


规则和习惯是有缺陷的,有时候甚至是糟糕的,它们应该得到挑战


理论在检验过程中包含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它的创新性。它的重要性潜藏于它的创意潜力之中。以一定的方法为指引,用不断变化的理论和实验来检验工作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已发现、已认可的规则不足以解释观察得到的现象。规则和习惯是有缺陷的,有时候甚至是糟糕的,它们应该得到挑战。这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怀疑的态度,将人带入对更替和质疑的不断需求之中。正是由于自己较早地参与了建筑实践,以及不局限于对理论书籍的研究,所以即便在自己走出学校,完成了第一个项目之后,也没有任何可以反映我思考方式的理论出来。同复杂性的对抗、成功的实验、对结果的分析和批判以及没有先验等引导着我采取一种不断调整和适应的态度。这在当时算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


设计本身就是要面对环境、承担风险、与矛盾共舞


设计本身就是要面对环境、承担风险、与矛盾共舞、接受和放大模糊性中存在的可能性,换而言之,对可能性持开放态度。伯纳德·屈米说:“建筑不只是为了满足在限定条件下为设计目标提出的设计要求。”我将此一直铭记在心。依据我从业实践后的经验,我一直被迫或主观感觉身处一个局促不安的位置,如同站立在悬崖绝壁边缘,崩溃与崩塌的边缘,似乎只有这种比喻能够形容这不安的境地。正是由于这种长久不安的感觉,我们认为自己只有处于不断向前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平衡,这就如同骑自行车,停下来,就意味着摔倒。因此,我们所处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其实可以为我们所用。对我而言,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事物产生并推动行为。正是在运动中对平衡的探索引导着我一部分的创作。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