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台湾高等教育政策在大学与技职「两条教育高速公路」的规划下,各自分担着不同学术创新与理论实务的任务,自1988年开放专科学校改制为学院或科技大学后,两条高速公路从此合流成为一条.教育部的广设高中大学政策,更让一大堆高工职和专科学校一步一步改制,结果一个个都改得四不像。在这波合流的过程中,国内建筑系所除传统老六校外,也在技职大学纷纷改制为学院或大学后,产生了一些变化。
困境:
建筑技职教育的训练目标基本上应着重在建筑实务专业技术的养成,例如建筑计划、法规实务、建筑图学(包含电绘)、施工图、结构、构造、环控、估价等专业。而设计课则应奠基在此专业基础下做一整合性的操作训练。但以现阶段所见技职大学建筑系所的设计教学方式看来,与一般大学建筑系其实相差无几,在设计课的教学要求上,传统强调专业技术的设计训练被如同一般大学重视议题的设计操作所取代,于是乎,这几年来每年五、六月的建筑系毕业设计大拼场就会看到,不管是一般大学或是科技大学的设计有多么不同,相同的是,总是可以看到会有个似是而非又抽象的策展口号,再加上炫目的版面表现与虚无缥缈的设计主题或议题呈现,至于,设计出来的建筑到底是要如何完成?结构行为?构法或系统?建筑计划的合理性?图面有没有完整交代事实?模型是否呈现实际样貌?等建筑专业问题,不是被简化,就是被遗忘。
一般大学强调建筑设计应建构在社会、文化、人文与建筑的议题式对话操作本无可厚非,但技职大学建筑设计也强调此操作方式就令人匪夷所思了。这里并不是说技职大学就不能做出较抽象或形而上的议题式设计,而是技职大学更应强化本身拥有的建筑专业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来操作更为深入的建筑专业设计。如此也才能区隔出一般大学与技职大学的差异。
期待与需要:
以目前业界的需求来说,一个大学建筑系毕业生所应拥有的专业能力是什么?可粗分为两种:建筑设计人员与建筑从业人员,前者需拥有建筑设计创意与整合设计能力(包含设计思考、设计发展、附委托整合等),后者需完成所有建筑执行相关工作(包含执照图、施工图、建筑预算表等),大型建筑师事务所也许可以依此分类分别应征,但小型建筑师事务所可就无法这样分类了,你同时要是建筑设计人员也要是建筑从业人员,设计要会做,执照图也要会画,施工图更要自己来。如果由此需求来回推技职教育的内容,我们应该训练出怎样的技职建筑系毕业生?要一个只会做设计而无实务观念的艺术家?还是一个只会画图不会想设计的绘图员?我想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建筑本来就不是纯艺术,古罗马的维楚威斯也在建筑十书中提及建筑的三要素是「实用、坚固、优美」三大要素,美好的设计纵能引发优美的哲思,良好的专业技术却能带给我们实用与坚固,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碍于法令规定,建筑系老师是无法在校外执业的,但建筑又不是纯理论,教学上是非常需要实务上的连接与反馈,应聘师资明明是技职大学却又强调教师需要「博士」,要跟一般大学有一样等级的教师。问题是,博士懂理论,却不一定懂「实务」。开出来的课程跟一般大学没有两样。这两类学校需要的教师不同,结果却定出同一套标准甄选教师,也用同一套标准搞教师升等。结果就是技职大学可能由一群无实务经验的老师在教非常需要实务经验的建筑设计课程,当然,该强调或该把持的标准可能就不一定会落在很务实的专业技能上面了。
契机:
目前国家建筑师考试制度改革已定案,希望朝向实务化训练为目标,以避免光会读书而无实务专业技术的考生靠背书考上建筑师,国内各建筑系所也正在调整因应,强化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并加入业界实习课程.以上种种,原本不就是技职教育所应强调的强项?期待未来各个技职大学建筑系能建立并培养出各校不同的专业技能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教学,与建筑实务连接,重新找回技职教育强调的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