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人类肯定是离不开自然。”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设计院院长陈伟元引述公益片《大自然在说话》里的经典台词,表达“面对各种设计思潮冲击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尊重地域景观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
专家们表示,只有以中华生态文明观为根基,体现“景面文心”和“物我交融”的丰富内涵,才能表达出对自然的真诚向往与尊重,设计出传世之作。中国建设设计院副院长李存东说,人类在自然之中是有限的,包括设计也是有限的。景观设计发生在人类聚居的土地上,但与大自然相比,人类聚集的地方其实很小。“我们坐飞机经常会有这种感受,从一个很喧闹、拥挤的城市乘飞机,飞到天上之后能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田野、山脉、河流、海洋等。”“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不是什么我们都能设计。本来,人类和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如果人类过于把自私的一面表现在城市建设当中,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对立,无论城市或乡村都会离自然越来越远。”李存东说。他的结论是:景观设计的主题就是人和自然,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规划设计不是顺应自然,反而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可持续性,但在我们身边,很多项目往往都与可持续性背道而驰。比如,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生态公园,通过比较设计之前与设计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往往是设计之前的状态更生态。”非正规工作室创始人兼设计总监何志森表达了对当前景观设计、城镇化发展的一些困惑。“30年前我家是在山坡上,现在家乡的很多山都已经移走了、铲平了,也看不到了。对我来说,家乡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城市。在将来的规划图中,竟然还有一个生态区。”何志森说。也许,在何志森看来,充分保护好原有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就是最生态的。但在当前,占主流的设计风格都在走大拆大建、不破不立的路线,这不是对自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