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地质公园科普工作现状与问题
2000年9月,中国国土资源部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的定义: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基于这一概念,我国的地质公园不仅仅是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还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为指导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国土资源部规定,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授牌后两年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基础建设。而根据最新的要求,地质公园在取得资格后,必须在两年内完成相应达标建设,才能被正式授牌。其中涉及科普工作的相关建设包括: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建立和陈列内容的布展,地质公园主要地质景点标示牌的设立,地质公园导游员的科学培训,地质公园相关科学普及材料的编制和印刷。所有规定的基础建设按照标准完成后,由国土资源部和公园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检查,达标并经批准后方可举行揭碑开园仪式: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审批授牌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25家已经完成基础建设工作,举行了揭碑开园仪式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质公园已经初步完成了上述4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
但是,揭碑开园后的开发过程中,许多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者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发展旅游业方面,重视商业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甚至放弃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许多地质公园在科普教育工作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地质公园博物馆缺乏管理和服务,没有发挥科普宣传中心的作用;多数导游只注重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的解说,忽视科学知识的解说;地质景点标示牌专业性强,解说力不足,游客很难理解与之有关的深奥的地质地貌知识;地质公园科普书籍大多数是专业著作,不适宜作为普通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读物;同时,大多数地质公园现在也没有开展科普实践工作,即没有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以及缺少相应的一些主题性科普教育活动和科普产品为青少年服务,影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地质公园管理者的科普教育意识不强和地质公园的科研工作不够深入。只有公园的决策管理层意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相应的科普工作经费才能到位,各种科普工作才能开展,大量的科普产品才能产生,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同时,对地质公园进行深人的科学研究,与高校或研究机构有关的研究人员进行长期合作,探清各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的科学内涵,再用浅显易懂的办法展示给普通游客和青少年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利普教育的实效。
三、发展我国地质公园科普工作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
1.加大科普工作的管理力度,增强地质公园管理者科普工作意识
首先,地质公园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有的《建设指南》的基础上,加大对地质公园科普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的力度,并依据2008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146号文《关于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督察员队伍的通知》,建议各省督察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地质公园的科普工作检查作为一项专项检查,以监督地质公园管理者落实科普教育,督促他们加强科普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科普教育。其次,在全国性地质公园例会上,如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年度工作总结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年会等,加强对地质公园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做科普工作是一种重要而光荣的社会责任,从而使这一群体重视科学普及的风尚。同时,可以统筹和协调不同地质公园之间的科普教育资源,把优秀的科普作品和成功的科普教育工作经验推广到全体地质公园。
2.开拓科普经验的交流渠道,激发地质公园管理者科普工作热情
首先,地质公园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可号召国内地质公园与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开展互访和互派人员进行培训等各种交流活动,学习欧洲地质公园包括科普教育、地质遗迹保护等一系列的成功建设经验;其次,可以鼓励地质公园承办国际或国内的地质公园研讨会,如2009年9一10月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将承办第三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会议,邀请国际和国内专家宣讲,探讨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问题;此外,还可以发起全国性“地质公园科普年”主题性科普活动,从而营造地质公园积极开展利普教育活动的社会氛围。
3.培养高层次的科普人才,为地质公园的科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地质公园的}司家级主管部门可以和教育主管部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机构,以及相应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一批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环境保护等各类专业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学素养的科普人才,为地质公园编制科普教材,为青少年编写有关地质公园的科普读物,从而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普作品水平,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给地方的科普创作做出样板,把全国地质公园的科普创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组成科普专家队伍,对各地质公园制作的科普类书籍和相关科普教育产品进行审查把关,对地质公园的管理者和导游员进行科普知识培训,为地质公园的科普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地方层面
1.吸引地质专业人才,加强公园的专业队伍建设
地质公园的管理者需要明确,科普工作与旅游工作是两码事,科普工作的本质是科学,必须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此,需要吸引地质专业人才,并邀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质专家,在专家的带领下共同对地质公园进行深人科学研究,探清各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的科学内涵,并由这些地质专业的工作人员长期开展科普的研究工作,为科普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立科普教育专项资金,确保公园科普工作的实施
通过借鉴国外地质公园的预算经费和统计往年地质公园的预算决算情况,地质公园管理者可以从公园的旅游收人中设定一定比例的科普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地质公园的科研,编制科普教材和科普读物,制作科普产品,引进科普专业人才,开展科普主题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实施。
3.加强公园内的科普教育基础建设,开展导游员的职业培训和认证考核
首先,对于已经建成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如地质公园博物馆、地质景点标示牌,需要进一步完善解说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奥的科学道理,而这些科学道理,让专业人员看了有新意,非专业人员又能够看懂,并请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又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对地质遗迹解说牌示上的内容进行准确的翻译,同时,加强质公园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增加互动性的科学实验演示和游客操作实践等服务内容,提高游客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其次,针对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认证的考核可以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对那些已取得导游资格证并有意在地质公园内工作的导游,加试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环境保护学、生态伦理学等课程。当然,这些导游员就需要学习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到的科普教材,职业培训可以由地质公园的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这样,只有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考核,取得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证的导游,才能进行地质公园的导游活动。
4.调查和分析游客对科普主题和形式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了解游客前来的动机及对各种科普主题的偏好及其原因,例如游客对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地质公园的地学意义、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生态学、科研状况、受保护或濒危物种等科普内容的兴趣差异,以便安排游客期待的导游员科普解说内容,并开展相应的科普主题活动;另一方面,了解游客对各种科普宣传介质的接受和喜好程度,例如游客对宣传折页、地质景点标示牌、咨询服务、带队解说、多媒体、自导式步道和展示等科普宣传介质的偏好差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而达到最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5.设立公园内的科普实践基地,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地质公园需要建立专门的科普实践基地,开通专门的科考路线,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并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还可以主动走进学校宣传地质公园,把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UNESCO Conference on Geoparks,2006
[2]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UNESCO Conference on Geoparks,2008
[3]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一GeoPark Progress Reports, September, 2008
[4]Nickolas Zouros,Patrick J.Mc Keever.European Geoparks earth Ileritage Prote,lion and Sustainable local Development,December 2008
[5]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工作报告,2007,2008
作者:李慧 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