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建筑寿命,我国的一些建筑短命得离谱,特别是这种短命建筑带来的现实问题很多,影响面也越来越大。一是造成巨额浪费。比如,建造一栋大楼原本投资巨大,建了一半或者建成后尚未使用、收回成本就拆除,无疑让前期投资打了水漂。二是拆除的成本极高,比如,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媒体粗略估计,如果按照每平方米拆除费用1000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费46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恐怕还是颇为保守的估计。再有就是人为制造大量的建筑垃圾。据《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统计,大拆大建下,中国每年过早拆除将增加建筑垃圾约4亿吨,约占我国年产垃圾总量的40%,同时为我国每年增加约10%的碳排放量。
其实,这些年来,中国建筑之所以呈现短命之状,概因一些不懂建筑的人来主导城市建筑的命运,并且在建筑上乱决策、瞎指挥、乱作为。比如,有的城市领导看着哪栋楼不顺眼就想方设法从城市地图上抹掉;看到哪块地界好,就把原有的建筑给拆掉。再加上近十年来,地产火爆,懂行的、不懂行的,什么人都来搞房地产,都想从中淘金、分得一杯羹,由此导致急功近利,使建筑质量存在短命的基因,有的建筑一出生就是一个病孩。此外,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还利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卖旧楼、建新区,既实现了拉动新区、提升政府形象的意图,又增加卖地收入,通过商业运作改造旧城,可谓一举多得。这种拆旧建新的模式,在很多城市中都存在,也是拉动当地GDP增长的一大法宝。
中国建筑不能再如此折腾下去,折腾下去的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将殃及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建筑不仅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更是一座城市的骨骼和血肉。动辄让城市的肌体伤筋动骨,终归将使得城市遍体鳞伤、损阳折寿。因此,中国建筑应当抵制短命行为,抵制各种乱决策、瞎指挥和乱作为。让中国建筑走向长寿,才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国建筑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