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自己的规划馆,但是,一看规划馆,“震撼”以后,就有一些“审美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了。几乎每个城市的规划馆都是声光电和沙盘的秀场,3D和4D一个劲儿都用上,环幕、球幕、巨幕都不少,都是“几轴几路几个中心”的术语,都是一片片高楼随灯光拔地而起向城市周边“摊大饼”。这些规划馆虽然技术上很先进,但内容上却少了些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少了些城市的灵魂和个性。
尽管每个规划馆在第一篇都有城市历史的简介,但在整个规划馆中的分量都不大。一些城市的规划馆动不动就要大手笔,不仅建筑需要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而且规划的展示开销也不是个小数字,但对文化的挖掘却微不足道。要么就是一带而过,要么是轻描淡写的几帧历史图片,好一点儿的还有一些历史文物展示,但无一例外的是,后来的城市发展几乎都与城市的文化历史关联不大。就连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城市,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一些有文化特色的知名城市,也都不能幸免同质化发展的困境。规划馆如出一辙,城市的“千城一面”就不难解释了。
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能保存文化、记住乡愁,还把改革、科技、文化确定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三大动力。中央把“文化”放到如此高的位置,但作为城市名片的规划馆却没能展现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特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表明许多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城市的规划既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结合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因此,规划馆要在城市发展的源头和蓝图中多一些文化,多一份责任,让城市发展和文化融合,延续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