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形式与体验——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国宾馆

俞漒 2015-09-10 发布   来源:在库言库  浏览次数:84

“ 一座现代城市几乎完全与古代遗址重合,重要古遗址的叠压度达到37%,这就是西安和它曾经的十三个王朝的都城。厚重的历史早已渗入 ”
        一座现代城市几乎完全与古代遗址重合,重要古遗址的叠压度达到37%,这就是西安和它曾经的十三个王朝的都城。厚重的历史早已渗入了城市的血脉之中,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给历史一个答复,以记录当代人的历史观和文化感受。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当代城市理想与建筑诉求提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语境,“从传统到现代”再次交织于此了。

        西安众多古代遗址中最接近城市中心的就是唐大明宫遗址,它位于西安火车站北侧,占地3.2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四个紫禁城,城市中心区的遗址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创新思维,打破常规,才能找到破解之道。遗址公园规划是在保持遗址完整性、原真性的前提下将宫城内廷部分作为城市公园并按历史原貌部分复建丹凤门等宫门和部分宫墙;在前朝的殿前区植入城市综合功能体,主要包括御道广场区、宾馆区、博物馆区和商业区。这种开放遗址的部分区域将其融入城市综合功能的规划思路,对大遗址保护来说是一种保护思想的前进,对于城市来说是要寻求遗址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则是以开放的姿态要求建筑师在特殊的环境中解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建筑恰当的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规划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并将最后一棒交到建筑设计的手中,即在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安城毗邻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位置上设计一座七星级标准国宾馆,并将建筑恰当的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

        1.设计思想
        西安大明宫国宾馆是按照七星标准设计的高规格外事接待用宾馆,它位于大明宫殿前区御道广场西侧,含元殿遗址夯土台西南,西、北、南均紧邻宫墙遗址,历史上是文武百官上朝休息的地方,史书中称做“待漏”,宾馆与含元殿的位置关系类似于社稷坛与故宫午门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文化氛围很浓的遗址上设计一座七星级宾馆,建筑师一开始就会面对如何在与历史遗址协调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功能与理念融入到历史语境中去的问题,谨慎与克制的态度是必须的,最终还要以建筑形态的方式流露出来,而这种谨慎引导了一个前置于设计的判断过程。

        遗址只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只言片语,建设遗址公园的目的是要将这个沉淀的片段展示在世人面前,使遗址成为人们想象历史上那个完整图景的基础,国宾馆不是历史的部分,而是基于这个基础的想象的一部分。历史主义的方式(如唐风建筑)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会对遗址产生干扰,混淆新与旧的关系,所以建筑的选址决定了建筑设计不应停留在借用传统形式表达的层面,而是要力求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约束,用当代的建筑语言与历史环境达成一致。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应来自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应是对现场历史环境的呼应。要达到使建筑与遗址融合在一个场景里且有明确的区分的效果,应该摆脱历史主义对外观的追求,选择全新的形式生成路线,这里说的形式不仅仅是外观,而是中国古代城市和传统建筑内在文化逻辑的外在表达,理解并利用形式下逻辑能够使建筑与遗址形成同构的趋势,从而表现为一种形式的统一与和谐,这是寻找与历史环境氛围相协调的形式的一个路径,引导设计从历史中找到一脉相承的空间原型,并以全新的方式加以阐释。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要谈的体验,七星级酒店的空间诉求,是要使建筑能够成为往来于唐长安与当代西安之间的一扇门,建筑师考虑的不仅是传统与当代的问题,更多些的是这扇门开合之间的那种体验。国宾馆的高端化就来源于这种所处的特殊位置附带的文化价值,如何去展示、体验、消费这个价值是离不开历史文化背景的,那就是以酒店功能为媒介,将食、宿、娱乐、交流等行为融入到对遗址提供的历史环境场景的体验中去,同时出于对遗址协调的要求,秩序性限定了空间操作的维度,严格的秩序感也许正是这种宫禁体验所必须的。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空间来提供这样一个背景和边界,带给居者非同一般的文化感受。

        2.设计研究
        研究的开端是对唐代大量历史遗存,包括壁画、建筑遗构及考古复原、历史文献以及亚洲地区的唐风建筑的了解,这些遗存和历史资料非常具有历史说服力和感染力。古代城市和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些原型性的空间始终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点,对称布局,层进的院落,内向的格局等等,将历史解读中找到的原型概念与遗址公园具体的环境条件建立联系,使设计的脉络逐渐清晰。

        2.1限高与城墙
        限高——
        以城墙高度控制建筑限高本身就是一种传统规则的延续,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制度性、秩序性就是由不同高度的墙规范的。12米是长安城墙的高度,以此控制建筑高度想必在唐朝也是必然的,遗址环境对建筑的限定延续了传统的等级控制,拓展这个控制力的维度,能够最好的使建筑和遗址达成统一。

        界面——
        与建筑界面对应的不是一般的城市界面,而是宫城遗址和按历史复原的城墙和城门。这就会使人联想到唐长安的城市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沿宽阔的道路延伸,两侧是无差异的连续的墙,城墙、宫墙、坊墙。国宾馆建筑界面应该对这种强烈的外部空间提示作出反应,顺应规划中已经铺垫的城市空间氛围,烘托这一历史城市空间的独特性。

        城墙——
        古代城市空间制度是通过墙的层级界定实现的,从城墙到坊墙宫墙再到院墙,墙在定义空间的同时也反映空间内在属性,表述空间的外在含义。封闭的、内向的、对外部的排斥和对内部的无限遐想,墙成为意义的集合,传达出丰富的心理感受,形成一种文化符号。

        建筑限高正好是遗址宫墙的高度,这暗示了建筑与城墙之间的联系,宫墙和宾馆外界面的对话方式决定了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相互认同和融合,国宾馆设计坚持了这个默契,也将十二米通高的墙作为整体外在形象,这样从体验上制造了外与内的心理反差,强化了对内部的想象空间,在勾勒出完整的建筑外界面的同时,外部形态与遗址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内部则形成如同横竖笔画分割的格子,划分出不同属性的空间。墙成功解决了外部空间认同的同时也为内部空间的展开提供了统一的工具。墙的利用不仅是历史原型提供的线索,也是现场环境线索。

        2.2城市与建筑机理
        图与底的关系——
        建筑以遗址为底,遗址公园将恢复部分历史场景,以提供最基本的对历史场景的想象基础,公园经过规划会使遗址的历史机理比较清晰的被勾勒出来,建筑机理应该与之融合,“破格”的姿态会与之冲突。以唐长安为原型寻找古代城市在机理上的显著特征,并了解其背后的控制力量和指导思想,从而表现出与城市内在的一致性,明显的方格网布局,对称布局,内向围合的里坊。

        城市的笔触——
        中国古代从城市到住宅一以贯之的是用墙和门规范的空间制度和行为方式,唐长安从城垣到里坊再到居住单位的空间层级最经典最清晰的体现出具有原型性的东方空间文化,她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成熟期的最典型代表,具有典范意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儒家文化,礼制思想从城市规划中得以体现,城市的结构从城垣、街道、宫殿、里坊、宅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来源于考工记对理想城市模型的描述,是对礼制和秩序的追求。城市空间形态上形成明确的层级序列和院落的逐级递进产生空间的等级序列,都是用不同等级的墙来实现的。遗址中也明显体现出墙的控制力,城墙、宫墙、坊墙、院墙的体系是宫城机理的主干,封闭的墙是实现礼制要求的手段也是勾勒城市形态的显著笔触,这个墙的集合是古代城市整体形式感的来源。

        城与印——
        城市如同一枚玺印,阳凸朱泥累渍之处是城垣、 宫殿、庙宇、住宅;阴凹白素留余之地为街巷、胡同、苑囿、庭院,朱泥与留白之间便是城市的肌理了,这一解读在形态上将城市与文字建立起联系,将玺印作为抽象了的城市空间图示投射到高端酒店的建筑形态上,这个可以想象到的形态结果和环境定义是吻合的,从城市抽象为玺印再到还原的建筑,方向是明确的,但过程的轨迹确是难以捕捉的。

        2.3高端酒店体验与传统宅园
        中国传统城市私家园林的特点就是在被严格限定的等级和边界的制约下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创造出足以使人超然脱俗,置身事外的环境感受,这种自由自在与来自城市的控制感形成对比。中国传统园林以小见大,以有限化无限,将主人的主观世界建构在有限的空间中,内向围合的手段使其脱离了世俗场景的干扰,有选择的将外部场景收纳借景,构筑了一个主人幻境的边界来实现主观与环境的统一,保持了场景的完整性。这个散慢、悠闲、自在的空间感受是园林的奢华所在,是文人士绅实现理想生活方式的选择,城市园林体现出秩序下的自在感正是遗址国宾馆的空间诉求。

        3.生成过程
        建筑生成过程是用墙逐层定义围合的内向空间的过程,将内向性院落空间作为基本单元功能模块,形成一系列定义不同的盒子和格子,根据高端酒店的功能将这个相对匀质的集合划分为有属性的序列,例如公共服务模块,标准单元模块和独立专属模块,强化公共模块的开放性,突出居住模块的私密性、专属性。来源于考工记模式的匀质格子结构,在叠加了功能定义之后,发生了形态的拓扑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一组院落空间,从而实现历史语境和现代功能由外至内的统一。

        3.1建筑形式的整体判断——
        由于地块位置的特殊性,形式判断是先行的,在限高和周围城墙遗址的控制下,最可靠的形式应该是一个内向围合的盒子,这个盒子的边界是12米高的围墙。

        3.2量化宅园比例——
        将建筑面积、控高、层高等量化条件反映到地块上,并形成体量关系,根据建筑密度量化宅园的比例关系,按不同宅园比划分使用功能的等级,区别公共性与私密性。与之平行进行的是按照这个比例关系调整酒店功能配比,增加了独院式套房的数量和可供游园观景的交通面积,压缩了标准客房的套数,找到合适的宅园比例客房配比是使酒店高端化,空间专属化,景观园林化的前提条件。

        3.3院子的集合——
        将酒店的功能划分为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的内向型场景,不同的功能和级别对应不同的院落和场景,这样就会得到一个由功能属性差异和不同宅园比例相互区别的院子的集合。

        3.4用墙定义的格子——
        将院子的集合放到盒子里,根据功能属性和组织逻辑按传统院落组织方式排列起来,首先是入口庭院、大堂、客房区中心院落形成纵向的一路,餐饮和会议分列大堂左右形成横向一路,以客房区中心院落为核心布置标准客房院落,其大小依开间数而定,客房区最外环是独院别墅,有独立的出入口和车库,最外层是沿建筑退线的围墙,围墙与院落集合之间的箭道作为宾馆外环交通。

        3.5可供行走的墙——
        串接功能单元的走廊也起到分割院落的作用,走廊与院落保持既不干扰院落的私密性又有选择的与庭院建立联系的原则。很大比例的交通空间保持了封闭性,形成了可以行走其内的墙,也就是在整体上划分空间的格子。格子(走廊)向外延伸与最外的围墙形成整体,共同组成墙的集合,墙的交通功能向外延伸,墙顶形成了空中的路径,行走在十余米高的空中甬道中人的视线在一般情况下是受到限制的,有借景需要且不会干扰私密性的位置就会开一个垛口,通过不同位置的缺口让行走者从不同角度体验建筑与遗址环境的关系,纳入观者眼帘的是遗址中的夯土台、复原后城门楼的屋顶,和遗址中的树冠线共同构成的天际轮廓,在这个标高上的视点是特殊的,使观察者产生一种脱离世俗生活环境的感觉和对历史场景无限的遐想。

        3.6可供遐想的院子——
        格子用作容器可以收纳各种各样你喜欢的东西,宾馆中的院落也是如此,相互独立,自成一体,每个院子都可以制造出独立完整的场景,古典的、现代的、虚幻的、异域的等等,没有必要在园林的层面上完全保持传统风格,建筑设计在这里为园林景观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他应该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是变幻莫测的,如同古代文人一样把你喜欢的东西放进去,享受这一片独一无二的天地。

        4.思考
        从传统到现代的建筑探索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甚至传统建筑结构的逻辑性也会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这种思想延续了建筑史中仿木结构砖塔的逻辑,仍然处于历史主义的惯性之中,虽然能达到普遍的美学要求,却难免与建筑的现代性产生距离。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摹写,转而强调对传统形式的解读和提炼,将传统建筑元素抽象化、符号化,使表述历史和传统的途径更为多元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建筑对地域性信息的反馈,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将建筑还原为一种空间诉求,诉求的内核就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用现代建筑语言再读这个思想,自然就会脱离技术和材料的历史束缚,达到更加自由、开放的传统表达,因此传统价值和审美会以全新的摆脱形式约束的却又对传统意指明确的得以表现,这个结果应该是超出大众常规的对传统的想象,从一开始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一个开放的结局,它对历史的表现足够的新鲜但又合乎传统的逻辑, 这正是遗址公园国宾馆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