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时习日新 ——吴江中学设计思考

俞漒 2015-09-10 发布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70

“ 因吴淞江得名的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滨,苏浙沪三省交界处。江南六大名镇之一的同里便坐落于此,镇上的退思园更因是江南园林 ”
        因吴淞江得名的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滨,苏浙沪三省交界处。江南六大名镇之一的同里便坐落于此,镇上的退思园更因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而名声远播。在人们心里,江南往往给人以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和精湛的建筑技术造就了素雅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自六朝以来,随着中原文化与当地吴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吴韵汉风的江南文化。使得这里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

        由于吴江中学的设计工作我2012年的5月初次来到吴江,眼前的面貌却与我心目中杏花春雨的江南鱼米之乡差距有些大。行入吴江地界,沿路两侧巨大、丑陋的厂房不仅侵占了大量的农田、水塘、河道,而且无情地阻挡住了沿途的风景;老城区里的每一栋建筑不仅缺乏维护,还被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像一堆堆廉价的包装纸箱;正在建设的新城区巨大的尺度和面无表情的高层建筑们使得那里了无生气;喧嚣的商业步行街上兜售着廉价的商品并伴着振聋发聩的劲爆乐曲。这番场景与国内大多数快速复制的城市面貌已无甚区别。

        1912年创办的吴江中学历史悠久,老校区位于鲈乡亭畔垂虹桥遗址附近。一进校门迎面是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孔庙。其中的大成殿和崇圣祠黄墙、重檐,建筑等级很高。建筑周围游廊里尽是古代名人的碑刻。现在这种学庙合一的校园格局在国内已不多见。传统教育机构的布局特征是孔庙与学堂两组院落一左一右平行布局。孔庙居左为上位,对称布局、轴线严整、院落层层递进。孔庙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已不只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与载体。以儒学为本的传统教育教导学生“知天尽性”。“知天”是对宇宙天地的探究和觉解;“尽性”是对人生境界即道德修养的提升。提倡学校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先,使学生成为仁人君子,进而推广到全社会,达到“兴治美俗”的作用。

        孔庙右侧是一所县学的遗迹。据说它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从残存的游廊、幽幽的水面、植栽等还能感受到些许江南园林的味道。县学属于官学,是官方开办的应对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从宋朝开始,社会上还兴盛着另一种教育机构——书院。它是民间的讲学与教育机构。以传播思想、发明学术,聚众讲学、自由研讨为目的。官学与书院作为两种教育组织方式,各有优势,相互渗透,使得当时的文化教育与学术思想非常繁荣。而目前国内一家独大的应试教育体制,追求应试不追求素质,追求知识不追求方法,已开始为大家所诟病。

        新校区距离吴江区规划建设中的滨湖新城非常近,仅一路之隔。滨湖新城紧邻东太湖边,将是吴江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230公顷的大片农田被划入其中。看着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设计中的效果图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亮晶晶、密密丛丛的现代高层建筑努力说明自己将是又一个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其中一张从太湖上眺望新城的效果图,那天际线既像是上海的陆家嘴,又像是纽约的曼哈顿。在太湖如烟浩瀚的映衬下更像是海市蜃楼。这个新城的存在对于近在咫尺的吴江中学新校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设计中如何去面对这个形象上非常现代化的新城?我们希望就此可以探讨一下具有中国性的现代化问题。

        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是整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驱动力。校园建筑作为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的实体工具,它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要培养出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懂得学习善于学习、保持自由开放的天性的“人”。面对吴江这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又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面对一个既是百年老校又是省级重点的吴江中学新校区扩建项目,我们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来表达我们对教育建筑设计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要做的是三件事。第一,让学生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为之感到骄傲。第二,追求自由的学习风气、注重平等的学术交流和轻松活跃的求学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保持学生们的天性,自由地学习、开心地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让这所学校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将吴江县城里老校区用地置换到新城边上农田里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地儿变大了。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造园”。造一个极具江南园林味道的校园:厚重的人文情怀、优雅的环境与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场所带来的丰富的空间体验,让身在其中的学生们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并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面积是5.2公顷。我们把拙政园放到18公顷的用地里,可以完整地放下三个。这样一来,教学组团、生活组团、运动组团各成一园。

        教学组团被称为礼园。由图文信息中心、教学楼、实验楼和艺术楼组成。空间严整,序列分明,用模数建立规矩。吴江中学的校训:“明德至善,时习日新”。教育的主旨首先要注重品德礼仪的培养,然后是学习知识研究方法。学校既是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守护者,也要不断自我更新以适应新时代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们努力创造一个以文化人的校园精神空间。在教学组团的中轴线上我们将校史馆置于“历代名人咏吴江碑林”和“论语碑林”之中,使之共同成为校园的核心精神空间,达到“以景悟思,以文化人”的意境。核心精神空间两侧是规整排列的教学单元以及它们围合出来的尺度亲人的庭院空间。每个庭院因景观主题不同而各有特色,它们成为室内教学空间的外延。

        教学组团左侧为生活组团。男女生宿舍、食堂与行政楼围绕着中心大片开阔的景观水面布局。这个组团建筑与园林的占地比例达到1:5。江南园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让游人在雨天也能游走于亭台水榭之间。设计中利用曲折的游廊把每个建筑的底层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同时游廊和建筑共同切分围合出情境各异的院落。这样以来整个生活区成了一处优雅的园林。师生们生活其中,或在宿舍楼下的客厅里读书交谈,或在食堂一层的饮品店里上网,或徜徉于各色花草、亭台轩榭和小径之间。宁静放松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大片的水面为生活组团带来了灵气,所以我们称它为“水园”。教学组团右侧为运动组团。看台、体育馆、小山丘和树林作为边界共同围合着中间的运动场地。在南方水乡清新、湿润的空气中跑跑步、踢踢球是多么心旷神怡的事情。教学组团、生活组团与运动组团空间上张弛有度各具特点,又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园林构图。

        对于建筑形式的探讨,吴冠中老师的画作给予我们很大的启迪。从他的代表作《双燕》中可以领略到他对江南题材抽象的精髓:画作着力于平面分割与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烈对照,整个画面非常具有现代感,同时明确地表达了水乡特有的东方情思。我们在造型设计中也秉承简洁明确的空间原则,体现现代建筑灵活性、流动性、匀质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以抽象化的形式适度合理地表现传统意蕴。

        设计中以功能逻辑为基础形成校区基本体量关系,并在对应的柱网上排布对角屋架,用等距均质的工业化排布方式展开屋面,形成屋面肌理。当斜向铺开的屋面和平直的外墙形成对话时,便形成了高低起伏、变化多样的传统建筑群落的屋面抽象。甚至在某些角度上偶得了吴冠中画作中的场景:粉墙黛瓦、江南印象。斜向屋面自然形成许多阁楼空间,我们将这些阁楼对着东南方向开了许多通风窗,很好地解决了夏季隔热的问题。

        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再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角色需要从教导者转化为辅导者。学生也应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自发地学习。因此就要求建筑师去设计出能激发师生主动性学习交流的教学空间。自由放松应该是整个教学空间的特点。
首先将原本内向化、工厂化的教室空间打开,与庭院空间融合在一起,每一个庭院就是一个教学组团。打破班级之间和年级之间的界限,通过班级、年级合作教学加强交流。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开放,在交流探讨中把资讯转化为知识。

        校园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为学生开放的,都设置有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创造出大量“教室以外的教学空间”。图文信息中心设置有书店、公共演讲、研讨和个人学习的场所。艺术楼设置有展示与表演空间。行政楼设置有辅导与咨询办公室。体育馆开辟出健身中心。食堂里设置了饮品店与快餐店。整个校园都处于免费WIFI的覆盖之下。学习交流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开展起来。将游廊利用起来作为交流展示空间。引导师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加大信息传递的速度,互相激发创造力。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建立价值观、树立理想的阶段,在教给学生面对未来迎接挑战的能力的同时,更应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培养出珍视自己文化传统、自由开放又极具社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将吴江中学这个百年老校搬迁到新城区,如同将一颗千年古树移植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我们希望它在能够保持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勃勃的生机,达成新与旧的传承与认同。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