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张九郎:永远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俞漒 2015-09-21 发布   来源:建筑畅言网  浏览次数:75

“ 张九郎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和领导者,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清华大学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中一直名列前茅。最初的成功,让他窃喜、高兴, ”

张九郎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和领导者,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清华大学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中一直名列前茅。



最初的成功,让他窃喜、高兴,当成功接踵而来他却感到悲伤、失落,直到没有了感觉。用他的话说,更高的欲望让他想要追逐更多,他开始跨专业、跨行业地的学习管理、经济、金融、佛学等知识,思考人生的意义,甚至探究人性的本质,他的种种观点透露出历练之后的透彻与豁达。


张九郎身上散发着艺术家感性与浪漫的气质,但是对事物却有着深刻理性的认知,这似乎给人感觉很矛盾,在他身上却不可思议地契合。在设计与管理的道路上,他就是这样在自我修炼中不断前行,不断给自己树立更高的梦想,永远行进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我们不能没有梦想


多年来,张九郎一直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做到高度集成化,兼顾做建筑、室内、景观和规划,通过流程再造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二,实现项目管理制,目前他的团队正在学习和实践着,调整优化自身的盈利的模式,但是还不彻底。张九郎形容道,“原来做项目就像打猎,团队的成长和业务的发展成正比,项目越多参与的人员越多,项目的品质会有问题,我们希望以后50人能做500人的事情,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完善。”


第三,拥有属于自己的地产公司,这是中国所有建筑师的梦想。 2008年张九郎开始在北京大学•汇丰经济管理学院地产金融班学习,踏上了充实自己的道路,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的初衷,“我们讲究的空杯心态,核心就是要和外界有所接触,没有接触就会自满,觉得在本行业已经有所作为。”他认为中国几千来以人际关系作为生产力的做法不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技术、资本和金融才是核心竞争的真正锐器。


第三个梦想已经慢慢变为现实,如何拥有自己的地产公司,张九郎做了认真的规划,“公司会做两方面的处理:第一,每年留出一千万的额度从事不动产事业,在未来3-5年形成固定资产。第二,选择我们感兴趣的项目直接参股。”他们已经在韩国济州岛、河北邯郸、北京都有参股的项目在进行中,北京的这个项目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与基金公司合作打造一个青年公寓项目,建设现代的、电子化的地产产品,张总信心满满,提出要创造行业中真正的地产产品品牌,做地产中的“苹果”。


梦想,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大家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梦想,自己的梦想在哪里?对于梦想,张九郎说起来滔滔不绝,“我们不能没有梦想,创意点应该是不间断产生的,可能实践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不能没有想法。在中国各个行业不缺想法,但是缺少具体的操作人,所以我们要追求最适合我们做的,我们能做好的事情。虽然地产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我们仍然希望在这个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对于设计的热爱,张九郎觉得自己从事这份工作是幸运的,“图种自有黄金屋,图中自有颜如玉。”正是对自己埋头努力阶段的注解,他这样解释为什么说图中自有颜如玉,“设计师把对生活的幸福感、对美好的事物、人的感受倾注到设计中加以体现,是一种纯粹的行为。这种忘我的投入,让设计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与成就感。”


阅读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


张九郎毕业后最初从一名制图员做起,通过努力逐步积累,成立属于自己部门,直到在公司成绩排名中名列前茅,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被他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存。这是每个最初投身工作的人必经的阶段,支撑自身的成长。第二个阶段——梦想,工作了3-5年后他有了好的平台和发展就产生了最懵懂的梦想,拥有自己的团队,要让团队的业绩要做到前三名。完成这个梦想他用了9年的时间,他也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对人生、感恩、信仰的理解在不断修正,包括对自身最终的性格修正。


当成绩做到第一的时候,梦想变成现实,从最初的窃喜、高兴,之后每年都名列前茅,他逐渐开始感觉悲伤、失落,甚至不再关注成绩。坦言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他失去了很多,自己的身体、家庭、情感都忽略了很多。


这时候他的职业生涯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欲望,这是从人的本性上讲,他有了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要做属于自己的地产项目。这三个阶段对张九郎而言是逐步提升的,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欲望将继续延续十年二十年,在自己内心深处,这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


阅读在张九郎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的事情,获得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他一直坚持着阅读的习惯,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金融、管理、经济,人文等各类书籍,博览群书让他了解更加丰富的世界。在访谈中,他非常希望对业内的同行们推荐一些阅读的书籍:对人生的思考是《圣经》,他本人的信仰也是基督教;做人方面他推荐可以读读台湾星云大师的作品,需要不断重复,才能形成思维的烙印,这是信仰的作用。对于专业架构的补充,可以读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冯伦的《野蛮生长》是所有创业的人的共鸣,《管理日记》是很实用性的管理思想。对于专业能力的体现,张九郎始终认为“无招胜有招,功夫在话外”。他解释道,“我们想在专业上有所作为,一定不能只局限于专业本身,要学习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各个专业的知识。专业能否做到足够极致,要从经济和资本的角度论证,才能为社会谋取福利。”  


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 产品的核心意义是创造价值


建筑室内一体化是张九郎一直坚持的设计主张,谈到为什么设立这样的梦想,他解释说,第一是从本位思考,基于对建筑的热爱。“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我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要做同龄中最优秀的人之一,时代发展一定为把我们推导行业的最前面。”


第二,是基于未来的竞争,他认为把室内、建筑、景观、规划绑定在一起,将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机构。“未来是大同的时代,第一位将是技术的大同,我们提前了十年做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安排员工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在具体项目中打造一体化设计的核心人才。”他还谈到了具体培养计划。


关于国内建筑设计一体化的现状,张九郎说,“国内目前很多公司在实践建筑室内一体化,但是大部分不是真正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设计核心是在一个团队里实行,而不是分包行为。国内一体化设计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尝试比较早,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河南登封锦鹏大酒店,是中国第一个一体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和室内技术交叉,采用同层排水技术等,建筑阶段就把室内设计各种问题考虑进去。在优化重组的过程中节约了二次设计和二次施工开展的时间。”


一体化的优势张九郎总结为——通过流程再造创造价值,集设计项目定位、预期效果、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流程,给予整个设计全面考究为一体化的价值设计。他认为设计师不能局限在空间设计中,空间设计只是基本设计,自己应该是服务方,不是卖设计,是做产品,产品的核心意义是创造价值。


好的设计作品首先应符合经济原则


在张九郎看来,好的设计作品需要符合原则所有设计师都会有统一答案,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设计作品首先应该符合经济原则,真正应该考虑的产品品质是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谈论建筑的社会价值太多,比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文性的、美好的,张九郎说这只是占一部分。经济才是第一位的,第二才是人文性、艺术性和修养性,综合起来就是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所倡导的“人居原则”。


“当现在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我们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政府预计我国经济未来5-10年将稳步增长,实质上我认为稳步发展的同义词就是稳步衰退,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能看出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的下滑从北京写字楼的退租率,甚至春节过后地铁上班的人流变化都能说明,会有很多人失业。所以做设计首先要考虑经济原则。”


如何用设计作品打动人心,张九郎认为产品本身的心动是最重要的,“设计者要让人从精神上产生愉悦感,让每个人都喜欢。”他一直对艺术深有研究,在纯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之间,认为设计属于实用性艺术,纯艺术要打造灵魂的东西,实用性艺术则需要打造心动的感觉。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追求始终是设计人内心的梦想,对于文化传承,张九郎的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他们拥有专门的团队来研究和实践传统文化项目。但是他也谈到,国内现在大量的所谓传统文化项目,并不是纯粹意义层面的,普及性的传统文化应该体现在民用建筑上。上海外滩的欧式建筑在张九郎看来是比较成功的,相比来讲现在很多欧式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只是低级的模仿和照搬。“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不是因为西方文化的涌入,而是自己内部的原因,因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民族自信心的缺失。”


打造传承养育之恩的团队  做地产界的Burberry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要带好一个团队不是一件易事,不仅是自己的工作要做好,还要对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负责,对团队有长期发展的构架和先进的科学管理。


“从前行业中的设计团队是最低级的,一个项目拿下后,大家一起分赃吃肉,这种团队不是真正的团队。真正的团队是有血缘关系的,不是真正的血缘,是养育之恩,这高于一切。真正的团队要传承这种养育之恩,除了正常的公司框架我们会给予员工更多无私的培养和教育,通过交流式的领导来培养人才。给所有员工最好的成长空间,他们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让团队的感恩之心传承下去,形成共同价值观,形成养育之恩的血缘关系之后,才是真正的团队。”张九郎说。


谈到未来公司的发展,张九郎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在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上朝着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用50人达到500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利用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在未来中国的地产行业上有所作为,作为设计行业的先行者,我们要拥有一席之地,我们要做地产界的Burberry。”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