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前门23号院落整治修缮工程

俞漒 2015-09-10 发布   来源:《建筑学报》杂志  浏览次数:92

“ 背景 前门23号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3号,北临东交民巷,南临前门东大街,东面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管理局,西面为天安门管理委员 ”
        背景

        前门23号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3号,北临东交民巷,南临前门东大街,东面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管理局,西面为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原址为20世纪初美国公使馆所在地,解放后改为钓鱼台国宾馆的前门宾馆。2006年我院开始为钓鱼台前门宾馆(前门23号)做院落整治修缮工程的规划设计。该地块内现存物中有五栋北京市文物保护建筑、9棵挂牌古树,规划总用地面积14592平方米。业主李先生是一位热爱古建筑的美籍华人,他了解文化的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的吸引带来更好的商机,李先生与钓鱼台国宾馆达成25年的使用协议,在保留文物建筑同时,对院落进行复建和整治,建成包括餐饮、俱乐部、画廊、剧场在内的顶级的文化和生活时尚中心。

        历史沿革

        接手该项目伊始,我们便开始对周边区域包括东交民巷和前门宾馆历史的研究。

        东交民巷形成于元初,因当时为出售南来粮米的地方,被称为“东江米巷”。明清两代,这里是“五府六部”所在的区域。明代以后,这里已成为朝廷对外交往和与边疆民族联络的场所。清末,发展为中国与各国之间、国内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友好相处、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东江米巷” 渐有“东交民巷”之称,含各国各民族人民进行互相交往之意。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其在华非法权益,陆续在东交民巷一带圈地占房,设立公使馆。

        美国公使馆由美国国会拨款兴建,尼利(Sidh Nealy)设计,于1903年建成。主楼一栋,配楼四栋。主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大楼为两层砖石结构,内部木结构。立面三段划分,处理简洁,比例适度。南面主入口处有三角山花装饰,东面次入口带凸出式门廊,外墙用石作墙角和窗罩,檐上作女儿墙。外立面风格属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1950年国家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及其他建筑,外国使馆纷纷迁出,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各机关单位进驻东交民巷,美国使馆作为钓鱼台国宾馆所属的前门宾馆,承担接待国外贵宾的重要任务。

        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一些现代的涉外宾馆陆续建成,前门宾馆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院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虽被保护下来,也由于资金缺乏、年久失修,很多功能已无法使用。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近些年加建的一些建筑,虽然质量较好,但尺度失调,与原有建筑缺乏协调与对话,与院落风貌格格不入,甚至起到破坏作用。最令人心痛的是,个别新建建筑紧邻或者附建在文物建筑旁边,完全仿制文物建筑的形式,不但混淆了新老建筑的边界,对老建筑的破坏也达到了无法补救的程度。

        修缮与院落整治

        通过对周边历史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建立了重视旧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利用”并重的设计原则。

        我们对整个院落进行统一规划,恢复领使馆建筑环境风貌,净化整合周边环境,突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在保持文物建筑物现有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对旧建筑进行修理、补建、更新、扩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视觉感知,延长文物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由于文物建筑的室内翻修和改造由文物局所属设计部门完成,我院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拆除低质量旧时建筑,保留名树古树,整合和利用周边土地资源,恢复大院“一院五楼”的原貌;重建北大门,整修北围墙,使之符合东交民巷历史保护区整体风貌的要求。

        2.依据大院内部用地条件,重新整合建筑空间,将新建筑隐藏在旧建筑侧后方,使新建筑处于从属地位,对旧建筑的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发挥文保建筑的历史价值。

        在新建筑的设计上,我们充分尊重了原有建筑及其空间布局:

        首先,我们在建筑体量上尽可能体现对旧建筑的退让:采用前低后高缩小体量,新老建筑在内部连在一起,主入口从五个老楼进出,保持一院五楼的格局,让来往的客人能从老建筑中体验特殊的历史氛围。体现新建筑是老建筑的扩建,而不是新老建筑并置。

        其次,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采用轻钢结构与高质量的金属和玻璃,既能与老建筑材料形成对比,没有“复制”的嫌疑;其材料自身的“虚体”性,又能将周围的实体空间承托出来,最大限度地显现老建筑的面貌。

        在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多数采用与旧建筑弹性连接的金属玻璃顶棚,原有建筑外墙面变为廊道的内墙,阳光透过造成的光影会给新老建筑连接空间增加独特的气氛,而老建筑原有的外立面也成为廊道空间一个很好的装饰。

        另外,我们还利用玻璃的反射作用,使旧建筑连同环境一起反射出来,新建筑与老建筑交相呼应,游客徜徉其中,历史氛围由然而生。

        结语

        虽然设计规模不大,然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少,比如文保建筑的设计审查程序非常严格,这方面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市规委、市建委的很大支持,尤其古建专家王世仁老先生给与了具体的帮助。还有设计与市场营销方面的矛盾与变动,使初始的设计构思有不少修改。但平心而论,开发商李先生应算得上文化商人,没有他的投入,前门宾馆可能依旧是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的老样子。这次设计经历使我思考一个问题,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对旧建筑保护的观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文物建筑和旧建筑也妥善保护起来,但很多时候,由于资金或者体制的问题,旧建筑依旧被当作是城市发展的包袱和阻碍。把旧建筑保护和商业开发结合起来,把旧建筑‘用’起来,使旧建筑得到再生,既能获得充裕的资金使旧建筑得到维护和修缮,还能充分发挥旧建筑的历史价值,岂不是双赢?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