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虚空的意义——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楼设计

俞漒 2015-09-18 发布   来源:在库言库  浏览次数:41

“ 沿着繁忙喧闹的高速路,从上海市区驱车去往西北郊的嘉定黄渡,下高速拐入郊区公路,窗外掠过的是一座座工厂和一辆辆匆忙飞奔的货 ”

沿着繁忙喧闹的高速路,从上海市区驱车去往西北郊的嘉定黄渡,下高速拐入郊区公路,窗外掠过的是一座座工厂和一辆辆匆忙飞奔的货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气息。车子小心避开滚滚车流,驶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俨然来到一处大型郊区庄园。这里占地宽阔,规划有序,绿化一丝不苟,整个校区处处营造考究,看起来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巨大盆景,因此也难免显出一些奢侈和刻意。这种情形似乎是近年来中国众多新建校区的特征,校园呈现出类似公园的环境,加上特有的人文气息,使其与周边躁动的环境大相径庭,简直可以说是“世外桃源”。


电子信息学院大楼是这里众多的新建筑之一,是作为院系大楼之一的三期建设。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同很多学院一样,新楼的建设不只是提供一个新的工作场所,更重要的是学院要从老校区整体搬迁至此,这意味着工作了半个世纪的场所将发生改变,老师们也将开始一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他们需要从市区驱车( 或乘车) 几十公里花上近1 小时( 如果不堵车) 来到新的场所工作。这种和过去彻底割裂的一刀两断式的转变对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有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并且习惯了老校区便利生活的人们会感到相当的不适。当然,新学院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即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设施,硬件的加强更有利于工作,或许这在心理上也算是一种补偿。


对设计来说,我们并不满足仅仅提供面积更大、功能更全的建筑,我们更期望提供一个更富活力的新场所,它能够在新环境中对使用者产生新的吸引力,使人们乐于改变过去环境(老校区)的行为模式,建立新的场所认同感—“安居乐业”,安心并乐于在此工作。


相比老校区,新校区尺度疏离、人气不足,外部空间活力欠缺,交流行为大大减弱。但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加强反而让师生更乐于在自己的地盘活动,这种“无处可去”的现象客观上强化了学院自身场所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幢幢学院大楼更像一个个自我发展的完整的“微型城市”。“城市”之外的校园,则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开阔的绿化、清新的空气、宽广的水面,建筑和自然的生态关系是老校区不可比拟的。“自然”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我们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起点。这个起点的具体目标在于:我们期望让师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这里的户外环境,在感官上尽情享受最好的自然资源—阳光、空气、风、水、绿色。外部环境应该成为内部空间的延续,甚至是终点。


为此,我们对设计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最大可能的自然触感;二是尽可能多样的人际交流。这两个要求的指向正是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这点出发,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来演绎建筑实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试图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混淆它们的对立,让“实”与“空”交织在一起,建立新的融合和互动。


电子信息学院位于规划的学院区最南端,在校园最高建筑—图书馆的北侧。3万多平方米的电信学院占地并不宽裕,大楼共7 层,为32m 二类高层,平均每层面积5000㎡。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们的设想是“挖空心思”,为此借鉴了“叠石”的方法。7层楼层在视觉上分成两部分,2 层高的方盒子“搁置”在4层高的基座上,形成一个尺度协调、体型丰富的建筑。有趣的是内部空间通过穿插、抽离、架构、搭接、挑空、跨越等,实体之间形成了多维度的“虚空”—天井、庭院、平台、挑廊,它们分布在不同平面位置和标高,同时这些“虚空”上下穿插,左右逢源,不经意又在某个部位联系起来,使得这庞大的实体轻松并活跃起来,像一座形状巨大方整、线条硬朗的“太湖石”,空、漏、透,阳光、空气、风和水在其中自由穿行、恣意流淌。这种设计为这个建筑制造了无所不在的“透视感”,正符合了设计之初确立的一个想法,即在视觉上期望让尽可能多的房间能看到外部的风景,即使是在内院最深部分的房间。


另一方面,设计努力使建筑内部的空间为使用者的公共活动带来丰富的体验感,这在进厅得到最好的体现。进厅是整个建筑的重心,其间有不同形式的实体穿插其中,形成错落丰富的形态及平台,人们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平台、走廊上交流休息,这些平台通过楼梯和其他公共空间取得联系,为使用者带来有趣的行走体验,人们不必都去封闭电梯厅上下楼。对于教师及科研人员来说,在这里从事的是相对严谨和枯燥的科研工作,需要让他们在工作室之外得到多种有趣的交流机会。进厅实际上是半开放式的,西入口设有固定开放的玻璃百叶,东面玻璃则可开合,冬季封闭,夏季开启。顶部采光顶的侧窗也可开启,这些都保证了进厅夏季通风和热气排放,因此进厅不设空调,既节约能源又改善建筑内部生态功能。


在东面,“水院”的设置可以小憩,水院向东面广阔的湖面开放,体现了建筑与风景融洽的意向,亦改善了环境小气候,成为外部空间另一活跃之处。北部设置的下沉式庭园以解决地下实验室采光通风的要求,同时也取得了节能减排的效果,这点与“水院”有同样的目的。


与建筑虚空间变化灵动不同的是建筑实体的体量感,主体材料使用灰色清水混凝土和深色粗粒面砖,顶部两层采用大玻璃,强调形体和质感的对比;主入口4层高大尺度的挑高空间,以及上部建筑8m出挑,力图凸显建筑的大气,希望反映学院严谨务实的精神,表达不同于建筑装饰味较浓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坚实和张力。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