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空间的自我实现

俞漒 2015-09-10 发布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74

“ 我们在大院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有十个年头了,面对的业主多是政府机关和地产开发商,很少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做过设计。所以,当我 ”
        我们在大院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有十个年头了,面对的业主多是政府机关和地产开发商,很少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做过设计。所以,当我们为一些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设计他们的工作室时,才发现这个领域更加真实和有趣。

        以往的工作中,业主的设计主导力很强,他们代替建筑师做了很多工作:与使用者沟通确定使用需求;确定设备与材料;确定外观与形象等等。建筑师只是作为设计环节中的工具去解决具体设计问题。搞得我们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建筑师,所以天天都互相称自己为某某工。更有甚者,建筑师与权利和资本合谋,谋取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机缘巧合让我们有机会为一些艺术家和“公知”搞设计,他们是一个希望自我选择和营造自己生活方式的群体,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能融合到场所空间中去。建筑师、建造商和他们坐在一起琢磨这些房子该怎么建,从园区规划、功能使用、体量形态,到结构、设备、材料、造价,再到施工计划与管理。建筑师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俨然成为整个项目的组织者,在每一个环节收集整理意见并给出方案与建议,这些工作体现了建筑师完整的专业价值,也得到了建造商和使用者的认同。建筑师作为表达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确实不应该只关注建造本身,不应该容忍自己的工作被剥夺,而是勇于发出声音,哪怕那声音很小。

        于建嵘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政治社会学者。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他不仅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底层研究,而且敢于公开对中国信访制度进行批判和抨击;作为一名油画家,他以画底层上访者的肖像而闻名,作品被哈佛大学和德国外交部长收藏。其学术研究及画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游刃有余, 还得益于他与底层立场相关联的底层心态、底层智慧及底层边界。 于建嵘在通州宋庄的四合院里,特辟了一间“黑材料”房,满满两面靠墙的书柜都是按照地区归档的群众举报信,覆盖全国2860个县。而今,这些“黑材料”已经堆满了房间,急需一个更大的空间存放这些真贵的资料。

        这个大房子就是中国社会底层资料馆,中国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在基于个人和群体利益的博弈和抗争过程,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了解现实中国的基本问题,记录并收集这个过程的各种资料(法律文件、上访材料、基层政府公告等)是研究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基础,这些一手的资料对正确处理当下社会底层生存困境和协助政府制定适宜的政策,提供了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样本和现实意义。

        建筑基地位于宋庄艺术区,土地使用和地上建筑管理都是成型的宅基地方式,(与邻居家的间距不足两米)这里无论是艺术家群体或者知识分子们都乐于杂居在农民之间,他们居住着农民的房子,和他们相邻相处,共同分享着这里的阳光、泥土、空气,一起享受着这里无拘无束的习惯和混乱的节奏。

        资料馆只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是收集整理材料,开展学术性交流的场所,研究对象直面于社会最底层,研究成果也会影响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目前中国社会非官方的社会底层和上层沟通的为数不多的渠道,这是这个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资料馆在功能和使用上的独特性,接待有困难有问题的底层民众,收集整理和存储资料,志愿者和研究人员的生活工作和研究的空间,同时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也是一种研究和关注的方式,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得以展陈,同时也必须满足往来人员的住宿和用餐以及教室多功能厅等使用要求。

        建筑规模不大,总共2400平米共四层,功能却很复合,所以要把空间利用好,并解决好基本的使用问题就需要将空间按照光照和通风的不同要求进行排布,东北临街面,安排书店、咖啡厅、展示、研究和住宿等;西南面帖临其他建筑,安排资料库、储藏室等。

        建筑用地按宅基地尺度划分的,正好是两进院落的大小,所以顶层的格局就是院子,是资料馆的生活起居区,是将建筑局部还原为乡土轮廓下的院落空间。建筑外立面用清水砖墙砌筑,砖的表现力强而且廉价,是表达底层立场和乡土文化复兴的好材料。

        建筑本身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需要适时向学者、官员和公众开放,内部需要展示和交流的空间,但又不要太多占用本已紧张的使用空间,所以利用单向直跑楼梯和屋顶平台等特殊空间形成展示流线,也是建筑社会主题以精神空间的方式加以阐述的尝试——这一层一层通天的梯,引导着光明。

        这还真是一次内容决定形式的空间操作实践,除了非常具体的实际功能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将建筑直接引入情感性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建筑师只是以一种感动中的状态完成了感动的传递工作。

        突然觉得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应该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个人情感的、性格的东西是一个丰满世界的基础,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风貌,真实并且健康,是一种样貌,也是一种声音。建筑之所以是艺术,在这里就应该理解为建筑是能表述人性的,是人性的外延。正如在谈论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涉及到作者的生活和经历,去揣摩他的心境和想象那个创作中的场景,这就比仅就作品论作品有趣多了。

        如果有机会用空间去实现那个想象中的充满个性的生活和创作场景,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是受宠若惊的,因为关于“诗一样的栖居”这件事,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和乡间都已经是奢望了,空间没有自我实现的可能,只是产品。

        值的庆幸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效应足以支撑一个能自我选择和营造生活方式的聚落——宋庄,他们开始巧妙摆脱空间权利的垄断,以空间实现自我的理想栖息,建筑师是应该参与这个理想的建构过程,这是我们共同的要为止奋斗的目标。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院建筑设计十四室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