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建筑摄影的认识大体上来自于建筑文化与摄影学的融合,并一直致力于扭转我所领悟到的应用摄影上的一些误区,无论是在文章或是我的个人作品,以及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我都极力奉行摄影要通过融合其它文化现象、拍摄对象、掌握新的技术手段、跨学科学习来完善传统摄影学科的不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并深信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拍摄对象,和打破狭义专业界限,才能发现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方法。这些体会,并不是我个人所独创的,早先时候,在摄影界和其他艺术界就有先贤们对此有过预言。
早在20世纪初,作为世界上第一位真正完全抽象的画家,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成员康定斯基就预言:“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综合,不会再是单一媒体的表现.。”从这个观念出发,他认为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设计这个中心服务,提出统一,综合学科和媒介的主张。之后,当时著名的包豪斯学校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对现代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活动影响深远。今天蓬勃发展的当代艺术思潮,在文化和表现思想上的融合和表现手段上的多元化趋势,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在当代建筑摄影的发展中,文化融合与表现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有几千年优秀建筑文化传统,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体系是年轻的,建筑摄影更是刚刚起步。蓬勃发展的经济促成前所未有的造城运动,给予了中国建筑业大量的实践机会。但刚刚起步的中国建筑业还处在求生存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平庸建筑的大量生产和设计力量的缺失一直为中国建筑界所诟病。重建造,轻设计的现状使得依赖于表现建筑的建筑摄影一直处于起步阶段,不受重视,发展缓慢。几年前,建筑摄影一词对摄影界来说还是陌生的,至少在全国大学摄影教育体系里至今还鲜有这门课程。专职投身于建筑摄影研究的摄影人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对建筑摄影的理解还处在对建筑的记录和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这一层面上。可喜的是,经过磨练和探索,中国设计界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中青年设计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暂露头角,在建筑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设计主张。以往记录样式的建筑摄影照片不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用句俗话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和讨论建筑摄影何去何从。
美国著名摄影家卡帕说过:“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意思是说,你对拍摄对象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你拍摄照片的好坏。很多职业摄影人对摄影的认识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很少去深入研究和关注拍摄对象,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摄影机和技术技巧表现。康定斯基所说的“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设计这个中心服务”,也同样适用于建筑摄影,对于建筑摄影而言所有的摄影技术都应该为建筑这个中心问题服务。建筑摄影一词,建筑在前摄影在后,已经明确的说明了这类摄影的研究范畴。建筑摄影忽略对建筑的关注就失去了审美目标,也就不能够称之为建筑摄影了,只可称为个人摄影。因此,在具有了一定的摄影技术之后,我们更应该融合建筑文化,关注建筑,关注建筑所关注的问题。在关注建筑的时候既要遵循建筑文化的共通性,又不能够忽略个体建筑的个性主张。
那么建筑师究竟要表达什么呢?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说:“建筑,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对自然,时代和人文最为敏感的”。这简短的话语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建筑大师在关注什么?在谈到自然时莱特说:“让你的建筑看起来视乎从基地里自然生长,造型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洽,让自然来主导这一切”。在时代性上莱特是这样描述的:“过去的建筑,承载了当时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环境条件,那些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时代,一个二十世纪的建筑应该要利用此时可利用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设计。莱特所定义的有机建筑,主张建筑要适应时间、地点、人。关于建筑要适应人,赖特意指建筑的第一要务就是服务于人。自然,时代,人文一直是莱特一生70多年职业生涯,在建筑实践中所追求的。无论是早期的“大草原”风格,还是“美国风”建筑或是后来的“有机建筑理论”,都没有改变他对这三个问题的态度。21世纪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和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律铭,都很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们认为,自然、时代、人文共同构成了建筑生长的环境。安藤忠雄一直奉行建筑和环境是建筑设计核心的主张。但建筑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建筑设计师汉斯-迈耶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改变社会的功能,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说:“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具有公式的产品(如功能、时间、经济性等),建筑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而不是美学的过程,由艺术家设计的建筑没有理由存在。建筑仅仅是一个体系,社会体系的,技术体系的,经济体系的和精神体系的”。还有,建筑设计大师柯不西埃的机械美学认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建筑师对建筑意义的思考来自于建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学习建筑摄影,就应该了解这些建筑主张,和建筑文化现象,然后在建筑摄影中加以表现,这是建筑摄影的社会责任。在关注建筑共通性特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设计师的个性主张和个体建筑的功能差异特点。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在融汇中找到多元化表达的途径。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建筑摄影才能够为建筑更好的服务。关于建筑观点的差异和有差异的个体建筑在实际存在之后对摄影表现的影响问题上,我曾分别在写给《DOMS》杂志的文章《存在的建筑与建筑的存在》和我的专著《大师智慧》一书中做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
既然建筑设计这么关注环境问题,在建筑摄影中就应该有所体现,我们不妨总结一下环境的形成因素,对于建筑来说,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已经存在的其他建筑、自然地貌、民俗风情、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气候等。在摄影反面我们可以利用表现元素——人、物、已经存在的其他建筑、自然地貌、另外还有天气、季节、时间等可变元素对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加以表现。具体到拍摄中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类别:
1-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表达:





1-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表达:
利用建筑与物体的对比产生体量感;
利用建筑与物体的对比、光的作用、构图及透视产生空间感;
2-对建筑设计理念的表达:
利用建筑与环境物体对比产生时代感;
利用建筑与天气、周围自然物、旧建筑等环境因素对比产生时空距离感;
利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表现和谐共存产生秩序感;
利用建筑与地点、人物、文化差异等环境因素对比产生戏剧性冲突;
3-对建筑情感的表达;
利用天气变化和主观视角对特殊建筑的情感表达;
利用季节,时间、天气、物品等环境对比产生的幸福感;
其中,时代感强调的是对当今典型时代特征的鲜明表述,包括了当代对美的追求,当代社会生活发展轨迹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时空距离感的表达强调的是,通过历史与今天的对照,心理上产生的时间距离感。和谐共存产生的秩序感,一方面表达的是形式上的相似性重复引起的和谐美感,另一层面体现在建筑与时代、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历史文化产生的非冲突性、非对抗性特点,体现和谐共存的内在感受,是备受主流舆论推崇的设计理念。文化差异产生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文化冲突、物质发展差异的冲突、信仰的冲突、审美冲突等方面,是当今世界文化交融和文化侵略的争论焦点,是平民和专家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建筑设计中最具争议性和挑战性。另外,自然界阴,晴,雨雪等特殊天气有利于表达特殊寓意的建筑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表达要尊重建筑的使命及象征性意义。幸福感的表达,是抽象的心理感受,可能是某种美好的回忆或向往,也可能是轻松与自由,或者说是一种对美的感悟。
建筑摄影存在的意义也要求它应该为建筑服务。首先建筑相比较其他艺术而言,尽管它们看上去更加的坚固恒久,却没有维持其不朽的保证。它不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那样更容易得到保护和备份,他必须依靠摄影来帮助它完成长期保存形象信息的目的。另外一点,建筑的体量大,无法移动的特点,也需要依托其他媒介来实现信息传播的效用。例如,莱特在从事建筑设计20几年以后,在美国已经很有影响,但世界对他还很陌生,大部分人无法亲自看到莱特的建筑作品。1910年,莱特的建筑摄影作品集在欧洲展出,引起欧洲各界的强烈反响,名气大噪,受到各方关注。这说明,建筑摄影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建筑传播信息,保存信息。为了更好的履行摄影的职责,建筑摄影家应该靠近并读懂你所要拍摄的建筑。
数码时代的出现,打破了胶片摄影时代的技术屏障,给了摄影艺术去掉束缚向更深刻的文化本源探索的空间。这是我在融合了建筑文化、建筑现象的背景下,总结出来的超越摄影技术范畴的内容。建筑文化现象的复杂及多变性,加上不同摄影家的个体差异,给了建筑摄影探索更深刻的问题提供了内容,也给建筑摄影多元化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