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
建筑是各种活动事件发生的场所,也是我们感知生活与自然的媒介。经由这个媒介,人们彼此相知相识,找到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态度。当今由消费主导的信息社会里,真实的空间感受正在被消解,我们居住在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搜索到,但留下的记忆却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建筑仍旧是一种所不可替代的媒介,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物,能够通过身体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领悟。
身体
建筑是身体的延伸。劳吉尔的《建筑论文》把建筑起源形容一部由身体需求而从树荫和洞穴进化而来的历史。古代营造的尺度系统讲究所谓“以身为度,以声为律”,描述出身体尺度与建筑的关系。身体的感官经验和行为习惯不但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当中,也是空间设计可以借鉴的宝贵源泉。建筑应该让身体愉悦,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官能的激动。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对景,使身体置于边界模糊、虚实消融渗透的氛围之中,调动五感的经验,以小见大的空间恰似身体的延伸。
氛围
建筑氛围是超越五感的高度直观的感觉。近代建筑师之中,路易斯康的纪念性与理性秩序相结合,使建筑呈现出一种古典、静谧的氛围。空间、形式、材质、构造、使用模式共同塑造正确的环境氛围,缺一不可。建筑的氛围来自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建筑物就是这一系列关系的集合。内部与外部,部分与整体,新的与旧的,自然和人工等等,建筑设计就是因地制宜的处理每一个项目中这些细微的关系,使其自然而然的展现出外在的形式。
所谓关系的建筑,就是指一种能激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建筑。它是一种媒介,它塑造氛围,它是身体的庇护所和游乐场。因此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创造一个实物,而是整理实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通过视线、光线、流线的安排,身体与环境跨越不同的介质形成一种综合场所体验,从而使冰冷的建筑变成与人亲密的环境氛围。
实践
近年来,建筑行业经历快速的变革,比如参数化、BIM系统、3D打印技术等,与此同时有关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等围绕建筑基本议题仍在被讨论和关注。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现实社会,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兴趣做出选择。在现实项目的需求面前,设计师经常要在群体与个体,巨大和微小,奢华与朴素,整齐与差异之中取得平衡。设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反过来会对设计想法有启发作用。在一个想法逐渐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设计满足建造的需要。建筑建成后,你需要去评估它的问题,重新去感受它,然后在下一次实践之中继续摸索和整理自己的思路。
首个独立实践是2009年开始设计北京二环胡同内的新住宅。在一个外部条件严格限制的场地内,我开始思考当代生活与传统环境如何产生关联。院落一直是产生四合院的核心,因此我希望把院落的转换到这个新住宅之中。经过了一年的设计、建造、装修,图纸和模型变成了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交了新朋友—房主和他的家人。与他喝茶聊天之余,我也慢慢体会着内向型空间的生活乐趣。夏季的雨滴,声声蝉鸣,风吹竹林的声响,一天之中不断变化的光影让这个小小的内部空间柔和的与自然产生对话。而这些生动的生活景象在设计之初的图纸中是很难想象的,也许建筑应该退到生活的后面,成为背景、成为媒介。这个房子改变房主的居住习惯,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呆在家里。小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还在卧室的露台上架设了看星星的望远镜。也许建筑与生活就应该如此吧。最近完成的项目包括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楼的改造和荣宝斋西画馆改造。两个项目都在北京琉璃厂区域,都是传统书画展示馆,都是旧建筑改造和室内设计。两个项目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策略:整理和有效利用原始空间的价值,制造与人有关的多层次空间,创造可游、可居的环境氛围。图书楼改造空间的活力在于新旧的对比与协调,盒子在旧结构空间之中创造一系列新的内层表皮,宛如暖瓶的内胆,限定出不用同尺度的“内外”空间。茶室、展厅、餐厅、讲堂,使用在家具布局结束的那一刻才真实呈现出来。荣宝斋西画馆相对规模较小,因而希望有别于普通展馆厚重、黑暗的展示空间,表现光亮、轻盈、透明、灵活的颇具东方性格的环境感受。折叠的墙只有5公分厚,结合温暖的白原木格栅组成“屏风”,成为混凝土框架之下的一组可开可合的家具,制造开放明亮的氛围,让游人乐于观赏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