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修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也曾经是我的老板,某种程度上,算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影响我人生方向很深的一位老师。以下分享我与吴老师相处时的一些印象,也许时间久远而模糊,但某些情境却是永生难忘。
初次见面
初次与吴老师见面是在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成立没多久,我是第一届的学生,因为当时系上资源较少,吴老师是外聘老师之一,虽然在建筑杂志上常见到吴老师的大名,但初次见到当时还是满头灰发的吴老师时,感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建筑师,一开始以为是一位严厉的长者,但上课后发觉完全不是这类型的老师,吴老师上课时很厉害,可以滔滔不停的讲课,当时我的小脑袋瓜根本无法瞬间吸收这么多的东西,但到现在还有印象的是,老师当时是在跟我们分享”尺度”这件事,从环境的尺度、空间的尺度、人的尺度及设备的尺度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告诉我们建筑不是只有解决人的尺度就可以的,还需要整合其他的尺度,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空间后,才会是一个适宜人使用的空间尺度。这对当时刚从专科建筑科毕业升上大学的我来说,原以为建筑就是把图画得很漂亮、模型做得很厉害就是很棒的建筑设计了,但是听完吴老师的分析后才惊觉自己懂得其实少之又少,于是,自此开启了一段跟随吴老师学习建筑的旅程。
设计课程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设计题目是「开放小学设计」,当时在我浅短的人生经验中,只知道一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还不知道也没听过什么叫做"开放式教学"的学校设计,当时吴老师已经着手研究在日本正在流行的开放式学校设计,并提出了开放小学的设计题目让我们进行设计练习,在设计过程中也理解到所谓的开放小学设计观念,来自于对开放小学所设定之的特性,即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开放化的弹性学习空间,社区化的学习场所,及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期校园内的每一位学员能在开放的自由原则及开放的校园空间、学习空间内,提高其学习之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无负担的过程,透过吴老师与日本同步的讯息传递,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实验性的空间设计尝试,而在当时国内的开放小学作品其实还并不常见。
毕业设计
在历经几次的设计题目操作后,大学的毕业设计刚好又有机会再度由吴老师指导,从选题、选基地及建筑计划书制作开始,每次上设计课,吴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何谓基地环境的完整调查,在建筑上应注意的事项,该关注的角度,应整合的各种尺度以及关于使用者的行为研究调查等基本功课。
当时我们选择的题目是共生与传承-莺歌车站增建案建筑计,由于莺歌镇为台湾的陶瓷重镇之一,其浓郁及特殊的地域色彩,使得这个有着如诗一般名字的陶瓷之都自古闻名。当时在思考如何在一座古城置入新的站体设计时,吴老师提醒我们应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车站的设计,并且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整个配置。于是,在设计开始之前,我们针对基地进行了全面性的莺歌人文历史文献调查,并且走遍莺歌的各个角落,访问了当地的耆老与居民,理解了也听闻了属于当地的传奇故事,当然在走访的过程,也吃尽了当地的美食,现在回想起来,原来现在做设计时会先到基地附近寻找当地小吃的习惯,其实是来自学生时代做设计的影响。
设计过程中我们撷取了莺歌制陶的流程,期望将这个过程转化为车站的设计,我们认为一个建筑物的名称,并不能限制其建筑本身的机能发展及本质意涵。有了这个设计概念后,我们了解到车站并一定只是车站本身,他也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车站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车站中(运动)的特质,加入了参观、展示、资料查询及用餐等机能,使车站成为全镇在交通上、文化上的重要节点,也藉此手法将车站与全镇的关系紧密结合。
毕业设计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后,很幸运的获得当时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毕业设计最优设计奖以及1997年洪四川亚洲建筑设计优秀人才奖佳作。那时,我们才真正开始理解或意识到,经由建筑设计,是有机会可以改变一些事情的。
在事务所
大学毕业后,很荣幸的跟几位同学一起进到吴老师事务所帮忙,对于一个大学刚毕业空有一大堆学来的建筑理论,却没半点实际工作经验的新人来说,原以为到建筑师事务所要从削铅笔、打扫及做模型等非常基本的工作开始,但吴老师却很信任并委予我们负责一个很大的规划案做设计,当然老师有指派有经验的项目建筑师带领并指导我们,但对菜鸟的我们来说,根本就是一个超级大礼,却也是一个严格的专业验收。我们每天进公司就是趴在图桌上不断的画图、做模型、讨论设计,日日夜夜的画图,一次又一次的翻案,不断的脑力激荡思考,以为这一生就要奉献在图桌上了,正在画到筋疲力尽万念俱灰之时,吴老师给了我们另一项功课,他要我们放下画笔,收拾行李,直接去基地观察几天再回来做设计,唯一的作业就是做好基地分析调查。
由于我们当时做的案子是大阿里山民营化规划设计,于是便启程前往阿里山进行基地现况勘查,以前虽然有去过阿里山,但这么全面性的调查倒是没有,经由当地导览人员的介绍及观察,理解了以前未曾思考的问题,也找到了坐在办公室图桌前所看不到的基地问题,我想,这应该就是老师要我们到基地观察的原因吧!回来后,透过基地观察所给予我们的反馈就已经指引了我们很多设计上的方向,也顺利的将整个规划设计报告完成。
另外,由于吴老师是台湾卫浴文化协会的创立者,所以在事务所时特别注重浴厕的细部设计,从开门方向,洗手台位置,小便斗地板材质及天花板照明等细节都有深入的研究,才发觉原来小小的厕所其实是有很多的设计规范的,印象中老师特别强调公共厕所的大门其实是可以不设或保持长开,才能确保公厕的通风与干燥,而不设大门就必须从人的使用行为及动线来调整内部洗手台及马桶配置,使公厕外的人无法经由大门一眼就看穿厕所内部,这就是老师强调的将人的尺度、空间尺度及设备尺度整合的完整设计。
吴老师在事务所的训练上并不只是让员工待在公司处理内业工作,除了要设计师去现场观察基地外,另外,有机会也会把设计师推出去让他们站在第一线直接面对业主,这样的经验,其实是在训练设计师面对业主时说话的口条与实时的思考。有一次,我刚好有机会跟着吴老师一同去向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简报,一般面对这种大人物时,心想应该都是建筑师来说明就好,但吴老师在主要的设计介绍完后,居然把我拉出来,要我向王永庆先生介绍其他的规划设计,一开始真的是紧张惶恐万分,但慢慢的经由图面的说明解释后,心情缓和许多,表现也就越来越平稳了,还好王老先生态度也是非常和蔼亲切,我简报的压力才减低不少。经由这次吴老师的临时出招后,我理解了要当一个好的建筑师,除了做好设计之外,如何将设计说好,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啊。
工作阶段
时光飞转,一转眼我已由一个青涩的年经小伙子,历经当兵、就业、结婚、生子的人生经历后,也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在事业忙碌的过程中,偶而仍会在工作场合碰到吴老师,而老师以七十好几的高龄,仍站在建筑的第一线冲刺奋战斗,总是令我感动不已。老师除了仍在主持建筑师事务所外,近年来更是在台科大建筑系主持并规划「新世纪建筑论坛」的课程,并邀请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与同学分享。同时吴老师更于1999年就创立台湾卫浴文化协会,研究卫浴的人性化,创建使用方便,容易使用的卫浴文化。更在2007年以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简称WTO)特别设立的世界厕所组织名人堂最高荣誉奖章(Hall of Fame Award)。吴老师不管是在建筑、学校、学术或卫浴文化的工作上都展现高度认真且扎实的研究精神,并且亲力亲为,持续奋斗的毅力着实令做为学生的我汗颜。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吴老师为我们留下的身影,除了言教,更是身教,吴老师清晰的建筑人身影及处事精神,应该会在我们的身上永远的流传下去,感念老师在学生时代的带领,让当时做为学生的我看到一个建筑师应该有的态度,这几年工作并开业后,每当碰到辛苦的挫折或觉得灰心时,看到吴明修老师不管是在职场或在学校,仍然努力不懈的在为建筑奋斗的身影,都没听到老师喊累或抱怨,做为学生的我更加没有资格抱怨了,还是咬着牙尽快把事情做完吧!这就是吴老师给我的标竿印象,也是建筑人的坚挺形象。
缅怀我的老师 吴明修建筑师。
文:林祺锦